圖:戲水鴛鴦惹人艷羨,其實牠們也有悲歡離合/網絡圖片
春天,最是春色撩人、生機蓬勃,是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也是鳥類纏綿悱惻談情說愛的美妙時光。春日的黎明,當你極目遠眺,田野山川園林樹叢,在花團錦簇的景色裏,總有鳥兒們成雙成對、比翼雙飛、輕歌曼舞的美妙身姿。
夏季,則是鳥類戀愛成熟並進入婚配繁衍後代的季節。每當夏日來臨,在田野裏、樹林中熱鬧非凡,呈現出一派生機。人們所熟悉的鳥兒如山雀、烏鴉、畫眉、百靈鳥、白頭翁,都在忙碌着築巢造窩,產卵孵化,全心全意地撫育着愛的結晶。
細心的愛鳥人留心觀察便可發現,在絕大多數的鳥巢中,都有雌雄一對親鳥的身影,破殼而出的幼鳥在牠們雙親日夜辛勤的撫育呵護下漸漸成長,如家燕、家雀就是隨處可見的事例。特別有趣的是,在少數鳥巢中,除雌雄一對親鳥外,有時竟還有義務充當「保姆」之類角色的第三隻鳥兒出現,牠們可是「姨媽姑媽叔叔舅舅」之類的近親?這始終是一個未解之謎。與親鳥一樣,牠們也在忙碌、悉心關照,溫情地撫育着並非其親生的幼小生命。這種配偶雙方(偶有第三方)配合默契共同擔負起繁殖撫育後代的生命現象,在鳥類以外的動物群體如爬蟲類、兩棲類、魚類中真的是非常罕見的。
據有關資料記載,英國的鳥類學家統計,當今世界共生存着八千六百餘種鳥類,其中百分之九十二都保持着一夫一妻的配偶關係。配偶雙方配合默契、相互關心,共同擔負起繁衍撫育後代的重任,所以鳥類繁殖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這種由古至今鳥類生命進化史上經年累月所形成的,在鳥類世界中壓倒多數的一夫一妻式的配偶體系,之所以賴以生存與傳承的緣由,確實是一個很引人注目,值得深入探討的很有趣的生命現象與學術課題。
然而,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命運的坎坷,鳥類這種一夫一妻制的美滿姻緣只有在大型和長壽的鳥類如鶴、雁、鵠、鷲等的情愛婚配生活中才能長期穩固地保持下去。而一般弱小的鳥兒,一對配偶的婚約持續期,一般只能維持大約一、兩年左右。為什麼鳥類中的恩愛往往難以白頭偕老相伴終身呢?其悲劇的緣由是多方面的,請看以下鳥類學家們考察研究的某些範例。
先說可愛的鴛鴦吧。人們常把人間的恩愛夫妻比做「鴛侶」,把百年之約比做「鴛盟」,是人間佳話和愛情忠貞不渝的象徵,如古詩《孔雀東南飛》描述着一個淒婉的愛情故事:一對恩愛夫妻被迫分離不能白頭偕老而雙雙殉情,事後「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誰知在現實生活中,通常一對野生鴛鴦的婚約也只能維持一、二年左右的時間,也許只有動物園內人工飼養的鴛鴦才有例外。野生鴛鴦雖也曾「海誓山盟」,恩恩愛愛,原以為可以終身相伴比翼雙飛,然而現實是非常殘酷的:美麗的鴛鴦由於沒有強大的自衛能力,常常遭遇猛禽或其他天敵的襲擊,還有人類無情的撲捉,漠視鳥類生命的嚴酷現實,也往往製造出無數「棒打鴛鴦」的悲劇,迫使恩愛的鴛鴦們陷入生離死別的悲慘境地。而劫後餘生的喪偶者,為了延續生命繁衍後代的本能需求,不得不在痛定之後重新擇偶,再結鴛盟。即使沒有意外發生,那些幸運存活的鴛鴦,在完成一年一度的繁衍後代的使命後,便會成群結隊地飛往越冬地集居。當翌年春天,新的一年開始,也有一些鴛鴦忘卻了前盟,重結新歡,與新伴侶比翼齊飛,同返繁殖地繁衍生息,恩恩愛愛。遊人們往往對公園湖泊中相伴而遊、不離不棄的鴛鴦大感艷羨,實際上人們並不真正了解鴛鴦愛情婚戀表像下的悲歡離合。
再說燕子。燕子是與人類最親近的候鳥,每當春夏之交,便會看到南歸的燕子雙雙對對繞畫樑呢喃細語,在堂前房樑間銜泥築巢,產卵孵化繁衍後代。每當雛燕出殼,牠們的父母從堂前天井飛進飛出,捉蟲餵食,每天多達數十次,正如白居易詩曰:「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令人嗟嘆。然而時過境遷,第二年春天,原配的燕子情侶雙雙從越冬地返回舊巢的現象並不多見,因為像燕子這類嬌小的鳥兒的生命力比鴛鴦還要弱,其壽命更為短暫,一般只有三、四年時間的壽命。小候鳥們在長途跋涉往返的飛翔中所遭遇的艱辛與危險是人們難以想像的。此外因年老體衰、天敵的傷害,常常使牠們死於非命。即使原配雙方歷盡劫難有幸生存下來,也常常會發生忘卻前盟重新婚配的現象。
鳥類學家通過考察後確認,大多數鳥類在繁殖期內都能保持一夫一妻的婚姻關係,並能矢志不渝地共同擔負着撫育後代的責任,所以在鳥類世界的生命繁衍史上,雛鳥的存活率是相當高的。除此以外,鳥類學家還驚奇地發現,某些雄鳥甚至還具備同雌鳥一樣的「哺乳」功能。譬如鴿子,無論雌雄,其嗉囊都能分秘一種「乳狀液」,是雛鴿極好的營養素。
由上可知,鳥類的婚配模式並不單一,據宏觀的數字統計,百分之九十二的鳥兒在繁殖期內,都保持着一夫一妻的配偶關係。那麼其餘的百分之八又怎樣呢?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那些習性群居的鳥類的婚姻狀況。譬如鷺鷥、鵜鶘、海鷗都是有群居習性的鳥兒,在繁殖期內,牠們把小巧玲瓏的巢兒相鄰而築,連成一片,大有人類部落社會的居住風情。這些群居鳥兒的配偶關係雖然基本上保持着一夫一妻的模式。然而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往往有一小部分鳥兒存在着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原來,由於鳥巢彼此相鄰,客觀上為婚外戀、第三者插足提供了方便,從而使配偶一方與附近巢中的異性發生婚外情,如牛背鷺就是其中一例。有趣的是這類越軌行為一旦被鄰居發現,就會遭到嚴厲的譴責,並被相鄰的異性鳥兒群起而逐之,所以其風流行為的成功率並不高。
日本的鳥類學家曾用DNA指紋法跟蹤考察生活在大阪市近郊山崖和草地上的鳥類的配偶體系,發現有少數(約百分之八)雛鳥的遺傳基因並非來自於牠們的「合法」父親。所以凡具有群居習性的鳥類,其配偶模式並不單一,見異思遷的現象容易發生。
有一些生活在草原上的鳥類,每到一片草地,雄鳥們便會憑藉實力劃定「勢力範圍」,接着就在各自的鄰地上建造一個又一個美觀舒適的「愛之巢」,一旦所有的巢都建造完畢,牠便四處追求雌鳥,在空中比翼雙飛,談情說愛,直到把雌鳥誘導入巢。若雌鳥對雄鳥的氣質和愛巢都很滿意,二者便開始婚配直到產卵。產卵後的第二天,雄鳥就飛走了,並且從此不再回來,於是美妙而短暫的蜜月便宣告結束了。那飛走的雄鳥又幹什麼去了?原來花心的牠又去追別的雌鳥,並把牠引入另一個鳥巢。如此這般,便形成了一夫多妻的另類婚配體系。這類雄鳥只負責築巢婚配,而孵化和撫育後代的責任,則由雌鳥獨自承擔。這類幼鳥命中注定只有一個終身不得相認的父親。據考察,這類雄鳥築成的愛巢,多的有十八個,少的有六個,其中大多有雌鳥在孵卵。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鳥類一夫多妻的配偶模式呢?華盛頓大學的鳥類學家從優生學的觀點去解釋這個問題:兩隻異性的鳥兒,是否能成為佳偶,其決定權其實並不在雄鳥而是在雌鳥一方。因為雌鳥擇偶是有一定的標準的,首先要看集居地的環境是否優越,是否有充足的食物來源,是否有安全感,是否有猛禽猛獸等天敵出現,是否有撲鳥人的身影,還要考驗雄鳥的體質是否健康,求愛的方式是否有魅力,是否能讓雌鳥滿意等等。如果某集居地的條件惡劣,環境不佳,雄鳥的體質太差,那麼該雄鳥就會遭到淘汰,未婚的雌鳥捨近求遠到異地去選擇那怕已有配偶的雄鳥為偶,這就形成了一夫多妻的事實婚姻的模式。
鳥類的配偶體系除上述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外,還有一妻多夫的狀況。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日本境內有一種名叫彩鷸的小鳥群體就是如此。每到繁殖季節,雌鳥便在莊稼地裏徹夜縱情高歌,惹得雄鳥紛至沓來與之談情說愛,雙方滿意之後,便到雌鳥建造的巢中婚配。在短短數日的婚期中,雌性彩鷸會產下三至四枚卵,之後,便飛走了。做什麼去了?換一個地方重新歡歌求愛去了。這樣便形成了一妻多夫體系的鳥類婚配體系。這類雌鳥把孵卵乃至養育後代的責任留給雄鳥一方獨自承擔,使幼鳥無緣見到母親,享受母愛的幸福。而彩鷸的幼鳥一出世,卻能得到父親無微不至的關懷,直到長大後能獨立生活。於是田園附近愛鳥的人們可以常常看見蹣跚學步的幼鳥由牠們的慈父帶着在田間的水溝中覓食,單親家庭的彩鷸父子相依為命為生存而奮鬥的骨肉深情令人動容。
鳥類世界是五彩繽紛的,牠們以自己的智慧與奇妙,彰顯著生命的華彩,裝點着與人類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