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ich man needs____. A poor man has____. If you eat____you die and when you die you can take____with you.」這是補習老師阿珠給小可看的某小學設計的「小一入學試題」,要求申請入學的學童填補空白,四個空白處的答案是同一個英文字──nothing(沒有東西、一無所有)。全句譯成中文,意思為「一個富人不需要什麼,一個窮人什麼也沒有,如果你什麼都不吃,你會死,而當你死時,你什麼也帶不走。」阿珠老師說,這是她一個補習學生的家長給她看的,家長並高興地對阿珠說,她的女兒答對了,有望入讀他們一家夢寐以求想女兒入讀的小學了。
這裏牽涉到兩個非比尋常的問題:一是教育宗旨,二是價值觀。剛在幼稚園畢業的幼兒,一般年屆六歲,處於學齡期,英文水平不高,很正常,長輩也不必要求他們英文水平高,幼兒需要透過遊戲來開發智力,待長了智慧,就懂得學習竅門。長輩要睜大眼看這個年齡的孩子的優點,閉隻眼看他們的缺點,多鼓勵,少責備。孔子的「有教無類」教育宗旨,對尚待啟蒙的學童尤其適用,但看來對當下出這道試題的學校就不適用了,這是很不妥當的。試題考核孩子的英文水平之外,還牽涉到他們抽象的意識形態思維,過於嚴苛了。更糟的是給幼兒傳遞錯誤的價值觀信息:富人有錢,之外,就不再需要其他東西了嗎?錢財比家人之間的愛更重要嗎?窮人,如果一家人都充滿了愛,物質匱乏,反而能令家人更團結和諧,心靈更富足,窮人並不是一無所有,相反很豐盛呢!無疑人死後沒可能帶走任何東西,當然也包括沒可能帶走財富,但也斷不能鼓吹孩子揮霍呀!
可哀的是,對學童傳遞金錢萬能的錯誤觀念,耳聞目睹的事例並不少。教育家陳鶴琴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孩子的對與錯價值觀,大多源自長輩言行舉止的「範例」。像阿珠老師講的以下三個例子,聽來就叫人心寒。
例一:校車快要到家門了,學童把兩隻手向左右兩邊伸直,呱呱大叫,示意女傭快點為他穿校服上學。在一旁的母親不理不睬,一派慶幸有人代勞照顧孩子的模樣,另方面似乎是默許孩子對女傭的頤指氣使。這一切,孩子看在眼裏,會怎麼想呢?不難認為「有人侍候是理所當然的」,同時也習慣了連穿衣服這個最基本最簡單的自我照顧動作也假手於人,他將來踏足競爭激烈的社會,該如何自處?
例二:有個家長,有一天赫然想起抽屜深處放有海洋公園優惠券多時,過兩天是最後限期,巧合地孩子考試期近。家長立馬電告阿珠老師,不必來為孩子作試前衝刺補習了,因為他們一家要趕去遊海洋公園,以免優惠券過期失效,「損失慘重」!一家遊完公園了,孩子腦海全被遊園事佔據,本已無心溫習,考試時又沒法專心答題,成績表派下來,「滿江紅」到怎樣的地步,可以想像。作為家長,仍然未意識到問題所在呢。
例三:阿珠老師另一個補習學生,有一次邊補習邊吃薯片,薯片為小桶裝。學生說學校每年都有交換禮物的聚會,他每年例必買這種小桶裝薯片,也例必開蓋偷吃一些,因為買其他禮物而偷吃,會被察覺包裝被拆開過的痕跡,買這種小桶裝薯片,拆開偷吃,了無痕跡。他得意洋洋地慶幸自己滿足了口腹之欲之餘,也覺得「省了錢,是一賺再賺,好值,做法好聰明」。這時,坐在沙發上的媽媽聽罷孩子向阿珠老師的「得意報告」,禁不住嘴角含笑,也與孩子一同得意起來。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康布斯(Combs)的學習理論中,對長輩有這樣的呼籲:教育的目的絕不只限於教學生知識或謀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意需求。情意需求,指的是學生在情緒、情操、態度、道德以至價值判斷等多方面的需求,學生需要在社會生活方面具有律己、待人、處事所需要的能力。孩子生來就是白紙一張,長輩在白紙上添加些什麼顏色,白紙上就出現那種顏色,洗刷不掉。長輩有怎樣的價值觀,孩子就有怎樣的價值觀。
長輩功利,孩子有不功利的,可以說是萬幸中的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