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時期官窰燒造的瓷器精品,不少以禽鳥作繪畫對象,配合花草。尤以粉彩、色地五彩(如黃地、洋金紅地)、鬥彩和琺瑯彩等,常見有些珍禽異卉,形象鮮明逼真,並非繪瓷之畫家憑空想像出來。
像附圖,為雍正「年窰」所繪燒的琺瑯彩瓷盌,繪孔雀與花鳥(一雙金腹藍鳥),畫工細緻,色釉和諧優美。當時,人們皆已熟悉孔雀這種雄鳥能開屏的美麗珍禽;證明清初以前,孔雀早就從原產地如印度(古稱「天竺」)及爪畦傳入,可能屬貢品或商品。權貴喜歡圍養、觀賞與炫耀,視作吉祥物。
《逸周書.常訓》指孔雀(古人亦名為「越鳥」)有「九德」,為「文明之鳥」。「九德」,即「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古人稱「孔雀圖」(或孔雀紋飾)為「天下文明」。
很久前,筆者寫過一本有關中國古代寓言的書,曾引述《杈子.顧惜》一則述及孔雀的故事:「孔雀雄者毛尾金翠,殊非設色者彷彿也。……山棲時,先擇處貯尾,然後置身。天雨尾濕,羅者且至,猶珍顧不復騫舉,卒為所擒。」孔雀珍惜自己美麗尾羽,寧願被捉。
清初一些敷色水墨畫和金飾,也常以孔雀這種吉祥鳥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