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一篇短文,其立意是老年人以「懶一點」為好,有益於健康。仔細琢磨,覺得此文頗有道理,不僅深有同感,還很想講一點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我已屆耄耋,家人近來正在忙着為我慶賀八十壽誕,即便按照時下的劃分,也應該被列入老年範疇。因此,雖然依然懷有童心,願意同年輕人交往,但常以老年人的心態思考和對待問題,大概不屬於「倚老賣老」。
我理解,「老年人以懶一點為好」,不是規勸老年人懶散,不是要老年人四體不勤,整天發號施令,而是不要事必躬親,更不要爭強好勝。各種事情可以做一些,但務必要適量、適度、適力,這應該是老年人參與事情的個人尺度。
老年,與人生的其他年齡段大有不同,需要有一個體驗和認識的過程。人老了,腦子慢了,肢體不靈活了,體力也有限了,再像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那樣行事肯定不行。「力不從心」,是我越來越身臨其境的感覺和實際狀況,有些事情想去做,或者想搶在別人前面去做,但經常「身不由己」,難以如願。我的同輩人中,有人因搶着去開門而被絆倒摔傷,有的因拒絕年輕人的攙扶而自己磕倒在樓梯上,有的爭着去買菜卻空手而歸……結果可想而知。這種現實不承認是不行的,我們只能「安之若素」,坦然以對。自己「懶」一點,在許多事情中接受甚至請求年輕人施以援手,於老年人而言,絕不是什麼丟面子的事情,不僅完全在情理之中,而且是在減輕親人或者他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的負擔,是對社會的一種無形、無聲的貢獻。我這樣說,應該完全不是胡吹亂侃。
根據統計,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老年社會,也就是說,老年人在全國人口中佔有的比例越來越大。
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的上升,是今天人們健康水準提高的反映。老年人口多了,引起社會關注的程度在增多,老年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也在提高。老年人和社會,需要雙向關注。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懶」一點,也就是動作少一點、慢一點,可以是老年人給予社會的主動關注之一。
我還以為,老人在兒孫面前「懶」一點,是對他們的教育,是對他們的鼓勵。年輕人或者幼年人在老人面前的勤快,主動或者被動地幫助老人做一些他們能做到的事情,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必修功課,有益於老人,更有益於他們自己。
所以,當我的子孫有意幫助我時,我的態度是默許,是鼓勵,是讚揚,而不是還以「我自己來」,儘管我自己真的也可以不太費力就能做到。在這一點上,我對我的第三代感到高興和滿意,因為他們在我的身邊時,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外面,經常表現出主動助人的精神,基本上不需要我自己動手做體力方面的事情。
順便說一句,老年人的「懶」和一些人給領導人的「抬轎子」,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內涵上,都完全是兩回事,千萬不要同日而語。
老年人需要活得愉快,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懶散一點」與這個目的並不衝突,於自己無害,對社會還有益。這是我對「老人懶一點為好」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