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尼泊爾印度教徒取水後行經彌敦道
日前經過尖沙咀,看見十多名南亞裔人士沿彌敦道往油麻地方向行走,大部分是穿上「沙麗」的婦女。走在前頭的舉起印度教「毀滅與再生神」濕婆的畫像,跟在後面的人有些用竹竿挑着印度式銅水壺,有些捧着水果鮮花。詢問之下,原來他們是尼泊爾人,剛從尖沙咀岸邊取水,正拿回窩打老道的印度教廟奉獻給濕婆神。
尼泊爾逾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每年有許多宗教節日,讓教徒敬拜不同神靈。這些活動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即使遷居香港也沒遺忘。我遇見的節日名為Bol Bam,意謂「歌頌濕婆神之名」。每年七、八月,濕婆神教徒會赤腳步行前往恆河或其支流取水,再到濕婆神廟宇,將聖水澆在代表濕婆神的林迦上,作為對神靈的獻祭。
香港不在恆河流域範圍,教徒便改到維多利亞港取水。他們沿途不停叫喊Bol Bam,引來途人注目,但都不知就裏。我對宗教風俗一向很感興趣,為了尋根究柢,便跟隨他們回到廟宇。
這印度教廟設於一個住宅單位內,各人將取回來的海水連同牛奶倒在林迦上方的盆,盆底有洞,讓白色液體慢慢流下,經過林迦及其下面的約尼(代表濕婆神的配偶)流出。之後教徒逐一手持燭火,與眾人一起誦念經文讚美濕婆神。我雖然聽不懂當中意思,但可感受到他們對信仰的熱誠和虔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