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河北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吳馨軍\大公報記者顧大鵬攝
「家有萬貫,不抵漢瓦一片。」收藏千餘燕瓦當精品的河北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吳馨軍,在藏家眼裏可謂「富可敵國」。然而,吳馨軍對燕瓦的市場價值近乎無知。他潛心燕瓦收藏研究三十年,為燕瓦當隱藏着的神秘文化語符而着迷。
初揭燕下都瓦當之謎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吳馨軍作為後備幹部,被保定行署派到河北易縣燕下都附近的村鄉鍛煉。一年後他有了兩個收穫:一是由副科破格提拔為博野縣副縣長,一是收藏了近百片燕下都瓦當。幾乎沒有人懷疑吳馨軍的似錦前程,出人預料的是,他為昔日燕國都城遺址燕瓦紋飾所迷惑,當了不到五個月的副縣長就辭了官。一個偶然的機會,吳馨軍與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李學勤結識,李學勤對他說:「收藏不讀史,寶貝當糞土」。吳馨軍與李老結為忘年之交,從此開始了燕瓦當的收藏研究人生。
吳馨軍收藏燕瓦之初不明白,秦磚漢瓦在收藏界炙手可熱,而早幾個世紀的燕瓦為什麼卻深藏寒宮鮮為人知?燕瓦饕餮紋與商青銅器神獸紋一脈相承,漢瓦為什麼沒有接續燕瓦文化信息,而與商青銅器文化出現斷層?
燕下都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公元前四世紀,為燕昭王所建,周武王滅商紂以後,封召公於燕,位於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國分上、下都,上都稱「薊」,在北京一帶。秦滅燕後,上、下都城皆廢,之後的二千多年,幾乎為世人遺忘。直到民國初年,馬衡率考古隊首次揭開燕下都的神秘面紗,出土文物十萬餘件,齊侯四器、銅龍等珍貴文物引起了國際轟動。燕下都文化曇花一現,便消失在抗日與內戰的煙火中。
吳馨軍的研究看似平淡無奇,他把收藏到的上千片燕瓦當,分門別類十六大類,細分為六十餘品,十二品由吳馨軍命名。燕瓦當以雙龍饕餮紋瓦當最為珍貴。其珍貴之處不在於其受到藏家的熱炒價值連城,而在於它接續了一段在華夏文明中被中斷的商青銅器文化。
阿房宮燕瓦當基因
吳馨軍告訴本報記者,直觀燕瓦中的雙龍饕餮紋,承襲商青銅器藝術風格為學界共識。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饕餮紋漸漸淡出歷史舞台,各諸侯國亦不見使用,唯有燕國接續商青銅器藝術,直到因荊軻刺秦而導致燕國被滅。
對燕國這一文化奇葩景象,吳馨軍給出了反權威的解釋。他的第一個考據是,內蒙赤峰夏家店出土的彩陶獸面紋與商青銅器獸面圖,為同一文化基因,其時序關係確立了夏家店文化的祖源地位。夏家店文化早期,赤峰與京津冀並無燕山南北長城分割,屬於同一王權氏族部落,形成了獨特的「玄鳥」文化,也即早期的燕文化。
第二個依據是《詩經.商頌.玄鳥》。吳馨軍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即燕子。娀氏之女簡狄,吞燕卵而懷孕生契,契於燕地建商,可見燕商同祖。結合夏家店彩陶獸面紋與商青銅器的源流關係,吳馨軍大膽推斷,燕瓦雙龍饕餮紋很可能是商青銅器神獸圖的源頭,與傳統的權威說法恰恰相反。
讓吳馨軍興奮不已的是,他的判斷與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郭大順的研究方向不謀而合。
《燕下都瓦當考古學觀察與思考》(河北大學出版社二○一五年第一版),作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面世,其價值已超越了燕文化自身。吳馨軍說,戰國七雄都想建立大帝國,以燕國雄心最為突出,荊軻刺秦便反映出諸侯欲霸天下的堅定信念。
燕文化對秦的直接影響,可以從阿房宮的建築布局和設計風格上找到燕下都影子。秦始皇陵特製專用的夔紋大瓦當,與當時中原地區流行的雲紋瓦當不同,卻與燕瓦當如出一轍。可見秦始皇的大帝國思想的形成,與北方的大燕始終有剪不斷的聯繫。
吳馨軍還發現,遼寧綏中牆子里、黑山頭、北戴河金山嘴,這三處被稱為帝國之門的秦漢大型宮殿建築遺址中,都是燕瓦文化飾紋,其所勾勒出來的文化版圖,與金元以來形成的直隸行政版圖高度脗合。
(瓦當圖片由河北大學燕下都瓦當陳列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