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傑芬安噴泉\作者供圖
世界各國首都均有一些所謂「地標建築」,巍峨的宮殿象徵權力的威嚴,壯麗的教堂代表信仰的誠篤,宏大的博物館展示文化的璀璨,高聳的紀念碑顯示民族的尊嚴。這一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也都有,但算不上地標建築,因為還有另外兩座建築更廣受關注,一是傑芬安噴泉(又譯:傑芬噴泉)雕像,二是小美人魚雕像。
丹麥位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由日德蘭半島大部、西蘭島、菲英島、洛蘭島等組成。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哥本哈根處於西蘭島的東部海岸。這裏原來是一個小漁村,而隨着海上貿易的發展,到十二世紀成為商業城鎮,一四四三年成為這個北歐國家的首都。此後,宮殿、城堡、教堂、大學、博物館等相繼興建。這些建築或設施也有一定規模和特色,但在歐洲畢竟是普通又普通,沒有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哥本哈根興起街頭雕塑建築熱潮,在丹麥語中意為「商人之港」的哥本哈根,驟然增添濃烈的文化藝術氣氛。在總數有上百座的街頭雕塑中,坐落在東海岸的傑芬安噴泉和小美人魚雕像最引人注目。
傑芬安噴泉位於遊人如織的朗厄利尼海濱步行大道上,緊靠遊船碼頭。寬闊的林蔭大道中間,有一座用石頭壘砌的圓形大水池。水池四周有高達幾米的噴泉湧射,形成一道道銀灰色的雲幔霧帳。帳幔圍攏的水池中央有一個圓形的石台,石台上面矗立着一座深褐色石雕群像。群像中最突出的是一位名叫傑芬安的中年女性,她頭顱高昂,秀髮飄飛,左手扶犁,右手揮鞭,驅趕着四頭黑牛在犁地。四頭牛形態各異,但都是躬身蹬腿,抻頭抵角,奮力在拉犁。一道道水柱從黑牛的鼻孔噴出,落下來瀦成一泓池水,象徵渾身流淌的汗水匯集。同時,犁杖後面也盪起一團團水花,四處飛濺,好似犁起的大量泥土在翻滾。整個雕塑群規模不大,但氣勢恢宏。在大海岸畔,何以雕製這樣一座女人驅牛耕地的雕像?許多人在欣賞之餘不禁疑竇驟生。
原來,這座雕像的創意來自北歐的一個古老神話。神話最早見於九世紀冰島的英雄傳說《埃達》,但記載非常簡略。十三世紀,冰島詩人兼歷史學家斯諾里.斯圖魯松在其著名的歷史著作《海姆斯克林拉》中才作了比較詳盡的闡述。他說,很久很久以前,丹麥屢遭劫難,作為其領土一部分的西蘭島面臨沉入海底的危險。北歐人崇拜的豐腴大地女神傑芬安見此情景,就想方設法援救。她知道,鄰國瑞典地廣人稀,大片土地無人耕種。她還知道,瑞典國王戈爾弗(又譯:戈爾菲)為人慷慨,喜歡遊樂。她於是就投其所好,先為他歌舞一番,然後向他求助。戈爾弗表示,給她一天一夜時間,能拿走多少土地就給她多少。她於是就將自己同大力神所生的四個兒子招來,把他們都變成力大無比的公牛,拉着犁杖在瑞典西南部翻掘土地。翻掘起來的泥土,徑直向南方拋去,把下沉的西蘭島填滿。西蘭島得救後,傑芬安被丹麥人崇奉為「賜惠女神」。這位女神後來又嫁給北歐神話中主神奧丁的兒子斯考爾德。他們夫婦被丹麥人推舉為國王和王后,在西蘭島建都,丹麥的王位從此在他們的子孫中傳承。
這實際上是一則勤勉興邦的傳說,深受丹麥人喜愛。在哥本哈根興建街頭雕塑的浪潮中,丹麥著名的嘉士伯啤酒集團創始人之子卡爾.傑克布森(Carl Jacobsen)看中了其精神內涵,慷慨捐資為傑芬安女神修建雕像。從一八九七年起,熱衷神話題材的丹麥雕塑家安德斯.彭高(Anders Bungaard)用兩年多時間完成女神和神牛的設計和製作,整個噴泉工程則到一九○八年才完成。這座石雕是人與牛共生,犁與水交並,渾然融為一體,巧妙地表現了傑芬安女神拯救和開發西蘭島的歷史功勳。西蘭島的歷史,實際上也是哥本哈根的歷史,整個丹麥國家的歷史。傑芬安女神不僅只是豐腴土地之神,還被奉為民族再生之神,國家復興之神。在噴泉四周,我們可以看到,傑芬安女神的崇拜者總是將大把的硬幣投放到她腳下的泉水中,祈求得到她的保佑。
傑芬安雕像的修建給日益商業化的哥本哈根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對嘉士伯啤酒集團來說,則無疑是成功地作了一個隱性商業廣告,這使其老闆傑克布森深受鼓舞,不久又採取一個更受人歡迎的行動,在離傑芬安女神雕像不遠處又修建一座小美人魚雕像。
小美人魚是享譽世界的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一八三七年創作的童話《人魚公主》(又譯《小美人魚》、《海的女兒》)的主人公,她是海底王國的公主,出落得楚楚動人。一天,她發現來自人間的一位王子落水,就捨身相救。王子得救,她愛上他。為了得到他的愛情,她捨命割掉自己長長的魚尾,呈現真正的人形。為了從水下來到人間,她還按照巫師指點,割掉舌頭,換得雙腿。但是,王子卻移情他戀,這令她無比傷心,從不落淚的她落得個淚流滿面。最後,她告別海底宮殿和親人,承受着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苦痛,化為一團白色的泡沫,終日在海上漂遊。
丹麥作曲家費尼.亨利克根據這個悲劇性的童話創作了芭蕾舞劇《小美人魚》,於一九○九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上演。傑克布森觀看後深為小美人魚的人格魅力和悲愴命運所打動,他決定再次捐資,給小美人魚也製作一個雕像。他邀請著名雕刻家愛德華.埃里克森(Edvard Eriksen)作雕像師,飾演小美人魚的芭蕾舞女演員艾倫.普萊絲(Ellen Price)做模特兒。埃里克森計劃製作小美人魚的裸體雕像,可是普萊絲不願在雕刻家面前展示自己的胴體。結果,雕像的面容是普萊絲的,而軀幹則是雕刻家的夫人艾琳的,好在兩相適應,天衣無縫。雕像用青銅澆鑄,高一點二五米,重一百七十五公斤,於一九一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正式展出。
小美人魚雕像安放在朗厄利尼海濱步行大道東側的淺海中。深不足一米的海水中,堆放着幾塊花崗石作底盤,上面安放着一塊橢圓形的大石板作基座,其上則擺放着古銅色的小美人魚雕像。雕像的上半身為一少女,整齊的秀髮束在腦後,豐滿的乳房高高隆起,右手撫在基座的石頭上,左手搭在右腿上。下半身似人又似魚,修長的雙腿呈跪姿,腿的下端沒有腳,而是細長的魚尾。小美人魚背對大海,面朝海岸,頭顱低垂,似有所思,若有所待。她來自大海,但嚮往的顯然是人間。她雙眸脈脈含情,眉宇間隱含幾分憂鬱,恍若在等待心上人前來相迎,但卻始終不見其蹤影。
小美人魚的單純與善良,痴情與哀怨,不知打動多少人的心,贏得多少人的同情。據統計,每年至少有五百萬旅遊者前來看望她。他們同她合影,將她擁抱,與她親吻。每年八月二十三日的雕像揭幕紀念日,被視為她的生日,有人給她獻禮,有人跳到水中同她一起歡慶。在人們的心目中,她不但是自己的親姊妹,更是忠貞與愛情的象徵,一切美好品德的體現者。
小美人魚備受人們喜愛,但也屢遭磨難,成為某些不同政見者或流氓的襲擊目標。從一九六四年四月起,她的頭顱兩次被人鋸掉竊走,一次找回後復原,另一次則始終查無下落,幸好當年的模具仍在,重新澆鑄加以修復。後來,她的右臂被鋸掉竊走,兩天後找回復位。她的整個身軀還被人用炸藥炸倒,掉到海水中,打撈起來之後發現,她的手腕和膝部均嚴重損毀,費了好大力氣才修復。這僅是破壞行為中犖犖大端之例子,小的破壞行為幾乎每年都有發生。有人在其身上噴灑彩色油漆,有人給她戴上穆斯林頭巾,有人給她穿上神父的道袍。丹麥人認為這一切都是文化多元社會的常態,一方面堅決反對,另一方面也表示寬容。結果,在破壞與修復的惡性循環之中,她不但沒有受損,反而聲譽日隆。她被視為民族的驕傲,她的雕像則被奉為國家的瑰寶。
小美人魚不僅受到丹麥人的喜愛,還受到其他不少國家的歡迎。美國、加拿大、羅馬尼亞等歐美國家都豎起她的雕像。二○一○年,她作為丹麥的「國家首席代表」來到上海,出席世界博覽會。這是雕像誕生九十多年來首次出國旅行,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在為期六個月的世博會期間,她在丹麥展廳接待仰慕者五百五十萬,幾近丹麥全國人口的總和,為擴大丹麥的國際影響力「取得童話般的成功」,她因此被譽為丹麥的「最佳友誼使者」和「最佳公關大使」。
哥本哈根碼頭之外的水面上,商船往來如梭,汽笛沖天長鳴。船隻運送的是物質財富,這對一個城市和一個國家來說當然不可或缺。海岸畔的傑芬安女神和小美人魚,傲然挺立,萬人爭睹,蘊含的是精神財富。這對一個城市和一個國家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記得一位丹麥朋友曾說:「船隻運送的財富代表現世,文化蘊含的財富則預示未來。」在哥本哈根和丹麥的存在與發展中,這兩個傳說中的女性已成為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