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步日本後塵,進入老齡化社會,再過十年,每四個香港人,就有一人年齡超過六十五。今後影視傳媒播出的主要內容,不再是俊男美女愛情生活,而是長者為主角的心路歷程。男人四十太年輕,是「男人七十」。「古來稀」,抑或是「人生第二春」,就看劇本怎麼寫了。
今日社會對長者的照顧制度,還停留在醫療和安全上,讓他們身體活得舒服,以為就對老人不薄,那是從子女的角度去想,老人可不這樣認為。
子女常想:每月花大錢送年長父母到安老院,養他肥肥白白,衣食無憂,還不夠孝順嗎?
老人的想法是:我本有個溫暖安全的家,雖然小而亂,但每樣物事都在手邊,是我所熟悉習慣的;忽然送進一個群體的地方,和陌生人住一起,從此只剩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個小電視,與室友隔着一面布簾,失去自主權、歸屬感,只能活在制度化的管理之下。疾病是受到照顧了,但沉悶和寂寞,一點沒有消減。
子女說:你可以認識許多同年齡的新朋友呀!誰知老人只懷念故友,新朋友要成為知己,根本不可能。
傳統認為老年是人生的「垃圾時間」,人老無用,不願消費,沒有好奇,只有重複當年事,活在虛幻中。
身體健康愈好,垃圾時間愈長,香港人平均年齡八十,日子怎麼過?
什麼叫心理照顧?就是為他們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種一盆花,養幾條魚,看孫兒的照片,有後代生命,就代表希望。若生活沒有希望,即使五個專業醫生照顧身體健康,又有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