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邱少彬指揮新聲國樂團銀禧紀念「香港風情畫」音樂會(二○一二年八月四日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香港中樂界痛失良才!邱少彬(又名邱岩生)已於二○一六年七月八日凌晨零時零一分因病在屯門醫院與世長辭!」邱老師眾多學生,和音樂界的朋友在當日深夜收到此一短訊,確是晴天霹靂!\周凡夫
在香港中樂團業餘時期已加盟,職業化後初期擔任兼職,其後成為全職樂師的邱少彬,在音樂方面堪稱全才。他除擅長演奏三弦、柳琴(首位在香港舉行公開柳琴音樂會的演奏家)、古箏、阮、琵琶、胡琴等各種拉弦、彈弦樂器外,還從事教學、創作、指揮和樂評等工作,同時更有行政、組織能力,緊迫的演出活動亦能安排得井井有條。在香港中樂界這樣子的全才可說罕有,難怪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對他的離世深表哀悼,並認為是香港中樂界的巨大損失!
自學成功 自信十足
邱少彬原籍廣東澄海,一九五二年五月九日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家境不算富裕,有十兄弟姊妹,排行第九,他在音樂上的學養和各種民族樂器的演奏,大部分都靠自學成功。求學時名列前茅,預科畢業後因家境未能升讀大學,當了教師,教授數理化,兼組織樂隊,一九七七年曾帶領中業中學的民族樂團囊括校際音樂比賽十項冠軍(還有多項亞季軍),創出紀錄。
邱少彬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已從事演奏、指揮、教學工作,當年在新光、普慶的國慶活動,他便經常指揮民樂團助興,已小有名氣,但他仍不忘爭取機會繼續學習,提升音樂修為造詣。他先後請益求教過的老師包括兪兆曦、王光正、陳能濟、黃克林、周文珊、林聲翕、施金波、楊育強等,還在黃友棣指導下,以論文《國樂團內諸樂器分析研究》考得清華書院的碩士學位。
邱少彬具有香港人好些正面的特質,頭腦靈活、面對現實、努力工作、主動積極、性格樂觀、不拘小節、待人以誠。當年他決定選擇音樂作為全職工作,已很清楚他所要走的道路不會發達,但不會餓死。他說:「在香港,有才能、肯工作、肯努力,必定可以生存。」
學生就是自己孩子
邱少彬這種自信和信念,正是他於一九九六年選擇放棄好些人認為是「鐵飯碗」的香港中樂團全職樂師的工作的原因,他還是香港中樂團第二任樂師公會主席,擔任超過十年。離開樂團後,全身投入新聲國樂團的演出、指揮、教學及作曲活動,在音樂事業上闖開新的局面。
二十八年前,他與演奏古箏的張美玲結婚,坦言大家要準備「捱世界」,他又名「岩生」,故時說「石頭爆出嚟,唔怕辛苦唔怕捱」,他雖曾任香港清華書院音樂系講師、能仁書院音樂系代主任,但最後還是選擇了新發展的屯門區來建立他的音樂事業。今日,他的學生更已遍布港九、新界各地,堪稱桃李滿門。這些學生,不少還加入了香港中樂團。他說:「我和太太沒有考慮生養孩子,我們的學生就像我們的孩子一樣。」確實,他對團中的年輕樂手那種關切之情,確有如父親對兒女一樣。
邱少彬十分重視地區、普及音樂活動,除任教多間中、小學,及擔任文藝協進會訓練班導師及樂隊指揮外,又代表屯門文藝協進會組織一年一度的屯門區中西樂器比賽,主要都是業餘的音樂培訓及樂隊訓練工作,卻以嚴謹的教習方式,還通過音樂教習過程,將人生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其中,並以身教來發揮生命影響生命的作用。
業餘團體 專業精神
一九八七年邱少彬仍在香港中樂團任職時,已成立新聲國樂團,一九九六年成立新聲箏樂團,翌年再成立新聲音樂協會,致力推動中國音樂普
及化,取名「新聲」,在於他一直認為「中國音樂要走一條新的路」。新聲音樂協會及國樂團在他領導下,以雅俗共賞為目標,並以「業餘團體,專業精神」作為藝術追求的方向,多年來以「演藝」、「音樂教育」,和「學術研究」三大領域來推動香港中樂發展,成為香港少有的充滿活動能量的民間非職業民樂團。
邱少彬在過去近三十年來,帶領新聲舉辦過五百多場高質素的演出,合作過的海內外音樂家超過一百五十位,合作過的團體七十多個。由他組織的大型音樂會,更是不可勝數,近年的大型演出就更多了。「新聲」更主辦學術研討會,積極參與各類慈善演出,二○○七年開始承辦「全國民族樂器演奏藝術水平考級(香港/澳門地區)。同時,又曾帶隊出訪,指揮交流,足跡遍及內地多個省市,又到過印尼泗水,二○一三年更「遠征」加拿大溫哥華。
創作豐盛 不拘一格
邱少彬曾斬釘截鐵地說:「我是中國人,所以有責任推動中國音樂普及化」。他年紀輕輕便熟悉各種樂器的性能,便是要達到這個目的。此外,他在樂曲編配上不僅是位能高力強的快槍手,而且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透過「新聲」,他改編創作的作品近五百首,由樂團世界首演的新曲近四十首,部分更是團員所寫新曲。
邱少彬認為音樂發展最重要是作品,所以「新聲」除演出傳統經典樂曲,更積極發表新作,他指揮世界首演的作品,除自己作品外,還有閻惠昌、王惠然、焦金海、陳添壽等人的樂曲。
邱少彬確認人類的音樂史主要建立在作品上,為此,他離開香港中樂團後,便不再發展演奏,近年更將大部分時間去挑戰作曲。他的作品不僅能將樂器性能發揮得很有效果,且不拘一格,別具創意。
他的代表作品有合奏曲《霓裳舞曲》、《祭》、幻想曲《▉面譜/臉譜(Facebook)▉》、《紫荊頌》、《至和頌》、《塘西風月》,及香港中樂團委約的《天水圍的變奏曲》;獨奏曲《迎春曲》;琵琶小合奏《印.象.夢》;嗩吶及管協奏曲《中華英雄》隨想曲;樂隊與合唱《辛亥革命百年紀念》組曲、《甲午風雲祭》:合唱曲《長恨歌》、《香港人.香港心》、《天水圍的春天》;獨唱曲《風骨》等;此外還寫有舞劇《望夫石》、《宋王台》,其中不少作品更已製作成多張CD唱片,如《嵋山靈刺》、《飛龍》、《黃河頌》等。
邱少彬生前已放手讓年輕一代的徒生接手管理「新聲」,得以盡情創作寫曲,雖然最後他的心願:「最希望為各種樂器寫一首協奏曲」仍未達成便西去,但遺留下來的作品亦已至為豐盛。他這些作品的樂譜儘管大多並未出版,但其中不少相信仍會繼續被演奏承傳下去,成為民樂發展中很重要的資產。
邱少彬是香港作曲家聯會,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會員。香港著名作曲家、CASH主席陳永華便曾大力讚賞:「邱老兄是我非常尊敬的音樂家!」其實,認識邱少彬的朋友,無不對他那種獻身中國音樂的精神,能在現實和理想中找得平衡來發展,從而取得碩大成果的智慧深表佩服和尊敬。他畢生的成就不僅在他的音樂作品中,還在他滿門的桃李身上彰顯出來。奈何我們的社會總忽略了他這類低調而默默耕耘的一群,他在生時並未有獲得對他工作肯定的任何獎項,這或許是香港對他的欠缺,不過,他卻可以揮灑地瞑目而去,他已用一生做了兩生人的工作了!
作者按:邱少彬的後事於世界殯儀館舉行,八月六日下午五時設靈,晚上七時舉行追悼儀式,翌日上午十時半告別遺體儀式,按家人意願,敬辭花圈,如蒙賜賻,將全數捐贈新聲音樂協會「邱少彬紀念音樂教育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