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我與金庸」說不完的故事

時間:2016-08-01 15:33:13來源:大公網

■「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頒獎典禮於書展中舉行。 尉瑋 攝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誰沒有痴迷過金庸筆下的江湖奇景?剛剛過去的香港書展中,公布了「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得獎名單。在頒獎典禮和隨後舉辦的交流會上,得獎者與各位評委、文化人紛紛化身金庸的小粉絲,說起一個個「我與金庸」的故事。■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尉瑋、實習記者洪嘉禧

  事緣去年9月,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主辦,《明報月刊》、《明報》、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攜手合作的「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開始徵集文章,反響熱烈。在去年12月31日前,上萬份稿件來到了評委手中,經過評選,共選出公開組及學生組各獎項共39份得獎作品。

  每個人的金庸夢

  學生組一等獎獲獎者孔雪珩就讀聖保羅男女中學,在獲獎作品《我與金庸》中細說自己閱讀金庸的故事,文章最後更「腦洞大開」,以《天龍八部》中蕭峰的角度,寫了一封信給屈原,讓兩位心繫國民、鬱鬱而終的人物神交。孔雪珩笑說,自己是在媽媽連哄帶騙下參加了比賽,一直以為得獎就可以見到偶像金庸。她從小二開始看《神鵰俠侶》,由此進入武俠世界,「可以說我的人生觀,乃至愛情觀都受到金庸影響。」她說,雖然未能見到金庸,但因為比賽,現在Google自己的名字可以與金庸的名字連在一起出現,對作為金庸「腦殘粉」的自己已經是「很棒的事情」!

  以一篇《撼動心靈的完美藝術--金庸筆下的生離死別》奪取公開組一等獎的李堯是視障人士,靠聽有聲書錄音帶讀完金庸的作品。金庸筆下無數生離死別,感人至深,李堯印象最深刻的,卻始終是《倚天屠龍記》,那是當年在醫院等待治療眼疾時,父親為他讀的故事。李堯的父親是知名登山攝影家,曾背着媽祖像成功攀登聖母峰。最後不幸在攀登洛子峰時力竭困於山中,兩天後逝世。李堯說,父親的離世是催生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而他登山的壯舉對他影響至深。「父親是為了故鄉,希望令更多的人獲得幸福,金庸的小說中也有這樣的追求,這也是我們立志終身追求的目標。」

  俠之大者也!

  比賽的終審評委之一,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黃子平用「屍橫遍野」來形容比賽的激烈程度,他笑着說,最後從一萬多份作品中突圍而出的獲獎者,每個都可算是「武林高手」。

  黃子平說,上世紀50年代,金庸在殖民地香港所經營出來的新派武俠小說,其中武俠的行蹤遍布江南、塞北、帝都,但其實折射出香港文學的文學想像和歷史記憶中的身份焦慮及身份認同。「金庸的武俠小說有非常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歷史底蘊,但最吸引讀者的,還是人物性格的栩栩如生、人物關係的複雜多變、恩怨情仇的緊湊,以及比武過招場景的逼真如畫。」

  於是大概每個人都有過讀金庸讀得廢寢忘食而被家長或老師勒令禁止的經歷,但更大範圍的禁令,曾把這種閱讀帶到非常沉重的歷史語境中。「比如兩岸意識形態冷戰所帶來的附帶傷害。在很長的時間裡,台灣和內地是讀不到金庸的。我記得也是在70年代的後期,才在海南島的農場讀到廣州好友從香港帶進來的《射鵰英雄傳》。而在東南亞也有對華文閱讀和寫作的種種限制。所以,這一種更大範圍的禁止閱讀,使得我們意識到閱讀的自由和寫作的自由一樣是需要爭取的、重要的價值。」

  有被禁止的閱讀,也有代代相傳的閱讀。對金庸的閱讀使得華文閱讀形成一種想像的共同體。這種閱讀超越了階級和性別,也跨越了語言。金庸迷們也自成一國,「如果說金庸與他的讀者們所忠誠的文學真理是什麼?--俠之大者也!」

  讀文匯報PDF版面

  相關新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