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湯顯祖和英國的莎士比亞,兩位中外聞名的戲劇家,今年適逢都是逝世四百周年,世界各地的戲劇界都有不同紀念活動。香港是中西交匯的「大舞台」,當然不會忘記兩位先師的戲劇遺風。湯顯祖的戲曲作品優美單純,在港的演出集中在崑曲和粵劇;莎劇的類型較多樣化,在香港的演出更加熱鬧。
莎劇可說是悲喜交集。莎翁早期創作歷史劇為主,後期則編寫較多喜劇,讓平民百姓觀眾可以樂在其中。大概這就如平常人生一樣,人們先天下之憂而憂,但逐漸發覺憂慮無助解決困難,倒不如樂天看待世情。我生平第一齣接觸的莎翁喜劇,大約是三十年前由中英劇團製作的《仲夏夜之魘》。該劇乃是改編自著名莎劇《仲夏夜之夢》,原劇本講述仙界的仙皇和仙后如何爭風吃醋,以及人世的年輕人如何追逐愛情。劇情更有莎劇常見的戲中戲,講述一個胡混劇團如何班門弄斧,把皇親國戚弄得啼笑皆非。
由「夢」至「魘」,顯示香港劇作家的創意滿溢,將莎翁筆下原本的仙凡夢境,轉化為平常人被壓抑的夢魘。時至今日,該劇仍是我多年來在港看過最具特色的《仲》劇版本。
事實上,莎翁的作品可塑性甚高,可轉化成不同類型和風格的演出。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劇場巨匠彼得.布祿克便將《仲》劇營造為一個馬戲團,各角色在舞台上幻化成空中飛人,把原著的虛無縹緲推至極點。該版本被認為是現代劇場其中一個經典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