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口熱鬧的時候,一天能斬首十數人,清王朝判決殺人要等到秋後,死罪核准,處決砍頭。「出紅差」也有規矩,一般死刑犯人去菜市口途中,可以示意停下,赴九泉路上飲口斷魂酒就是押送犯人的劊子手也不敢不答應,當死囚一口氣喝乾一碗酒,衝着街道兩旁圍觀的人群仰頭示意感謝,然後張開大口狂喊一聲「等着瞧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整個菜市口都會激起一片歡呼!一片高叫!一片喝彩!
多少天過去了,秋風秋雨,冬雪寒冬,但從前門樓子大柵欄到皇城腳下,茶餘飯後,澡堂子戲院,拉車的送貨的,剃刀的耍單的,只要人們一扎堆,保管閒話不出三句就說到「出紅差」上,越說越神,越傳越玄,越生動,越細膩,傳得砍頭能聽見響,血濺能看見沫。說得那些沒能趕上去菜市口看「出紅差」的人後悔莫及,指天跺地地發誓,下次菜市口殺人,只要爺我沒被殺就一定去給赴黃泉見閻王的爺們捧場,道聲抬頭彩!
那年月菜市口名氣旺,「出紅差」比老北京吉祥戲院唱戲還紅火。
一位朋友考證,菜市口殺人最多的一次是光緒初年,因一件盜皇陵的大案一次被判處死刑的就有七十多人,秋後監斬,光兵勇就出動數百人,拉蓋屍席的馬車就七、八輛,監斬官騎着高頭大馬,戎裝持刀,殺氣騰騰,兩邊押解官兵刀出鞘,箭上弦,鳴鑼開道,煞是森嚴,因處斬的是土匪,怕搶劫法場,據說連街道兩旁的送魂酒都免了。因犯人多,菜市口地方不大,按規矩由東向西兩行排開,七十多人已長長跪下一溜。時辰一到,報時官扯破嗓門大聲報時,監斬官手握朱筆,連連勾畫,劊子手各就各位,從東至西,依次砍頭。因犯人太多,劊子手少,砍上一頭也氣短手軟,這時有人托上紅托盤,上面有三大白瓷盅,一盅是水,一盅是茶,一盅是酒,喝什麼全在劊子手。據那位朋友考證說,一般是先含一盅水,是清水,漱漱口,吐了;再乾那盅酒,也是含在嘴裏不喝而噴在鬼頭刀的刀刃上,讓刀喝酒;最後那盅茶是要喝的,喝了以後再拖刀砍頭。殘酷就殘酷在跪在後面等着行刑的犯人,眼看着一顆顆人頭落地,一腔腔熱血噴流,還要等劊子手清口、噴酒、歇勁、換刀,早就嚇得昏死過去了。
比砍頭削首處死殘酷的當數腰斬和凌遲。
明朝有一個炙手可熱的太監叫劉瑾,皇上朱厚照稱萬歲,他劉瑾稱千歲,後來被判凌遲處死。凌遲「出紅差」不同於砍頭梟首,說白了就是千刀萬剮,一刀一刀把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剮完。據史書記載:劉瑾被剮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且分三天才割完,而且還不能讓他一刀封喉斃命。第一天割了他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算一組,每一組喊他一聲名字,怕他昏死過去。據說劉瑾被割第一天後,怕他死去,又讓他吃了最後一頓晚餐,第二天繼續用刀子往下割肉。劉瑾是死有餘辜,但用這種辦法致人於死地確實殘酷了些。劉瑾被凌遲到底是不是在菜市口尚未查到實據。
腰斬這一酷刑是在雍正十二年被廢除的,起因是判處當時的河南學政俞鴻圖腰斬。腰斬就是把犯人從腰眼的地方一刀兩斷,但被斬之人往往身斷兩處卻還死不了。據史所記,俞鴻圖被劊子手砍斷腰肢,砍成兩截後,其上身在地上打滾,痛苦萬狀,又久不嚥氣,俞用手指蘸着身上的血在地上連續寫了七個「慘」字,才慢慢地死去。
俞鴻圖是雍正下令腰斬,但肯定不是在菜市口被腰斬的。在菜市口有沒有執行過腰斬說法不一,但也沒有過硬的史證說在菜市口沒有被腰斬兩截處死的。
但在菜市口被凌遲的卻確有其人,據說菜市口當年街中心對着鶴年堂曾立着一原色圓木柱,柱粗盈尺,柱高及人,柱頭中央釘着一拇指粗的大鐵環,那鐵環便是專為繫犯凌遲罪罪犯辮子的。每逢出凌遲紅差,在頭一天夜裏「出紅差」的劊子手都着人悄悄地在大鐵環上繫一塊毛邊的紅布,據說這麼做,一是要給陰曹地府送個信;二是告訴閻王爺,此差非情願,不出法不依,是乞求閻王爺體諒他的苦衷,有朝一日相見,判筆下留情。
讓人稀奇的是這個大鐵環不是鐵鏽斑斑,而是被摸得鉦明瓦亮,太陽高照時還耀人眼。誰摸的?什麼時候摸的?都不知道,但民間有說法:大凶保大吉,大凶避大邪。得了邪病重病,心裏有了大毛病,被人破解為跟了狐子着了魔中了邪遭了咒,走了旁門左道摸這鐵環靈。據說當年連遠在河北保定府,山西代州、潞州府的人都悄悄進京,半夜趕到菜市口為的是摸一摸那凌遲大刑用的大鐵環。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