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組織的本土旅行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開始有公共交通工具往來新界及離島,但班次稀疏,尤其是新界西部和大嶼山,行友去一趟殊非易事。但早年的旅行界人士不怕路途艱辛,早出晚歸,有些還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當中筆耕最勤的除了上文提及的江山故人(黃佩佳)外,還有任職報界的吳灞陵、李君毅和陳跡等,為我們留下許多昔日片段。
資深行山人士郭志標在其撰述的《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一書中,提到多名推動本土旅行的先賢。其中吳灞陵在一九三二年有份成立的「庸社」,現今尚存。它無社址,亦無經濟支持。行進時必須頭旗先導,尾旗殿後,行友不可超越或落後。這種旅行方式一直相沿下來,成為後起旅行組織的楷模。
吳灞陵曾主編和著述不少旅行書籍,較受歡迎的是《香港.九龍.新界旅行手冊》,由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連續出了三版。書中提到剛建成的聯和墟,說它「包括商店和住宅戲院醫局消防局等,是集合粉嶺各村鄉的財力人力來建立的。地點位於粉嶺車站沙頭角路上,路的右邊是軒轅祖祠,路的左邊是一片大地,現在已經建成許多房屋。」看前人文章有趣之處在於對比今天面貌,譬如軒轅祖祠已改建為七層高的黃帝祠,聯和墟早年的房屋所餘無幾,戲院亦關閉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