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之日,筆者冒三十六度高溫去看望搬到另一社區的老鄰居劉阿婆,再過兩天她就迎來九十五歲生日了。但見老太太穿一件紅色短衫,又說又笑,沒有老態龍鍾的模樣,更無半點曾患「絕症」的跡象。針對有人「天氣真熱」的嚷嚷,她竟笑道:「別急別急,心靜自然涼!」
回家後,劉老太太音容笑貌始終在我眼前盪漾,於是想起長壽的話題。
健康長壽是「老生常談」議題了,多數人以為,健康與長壽休戚相關不可分割,健康老人才有望頤養天年;慢性病患者或動輒患病之人就難以長壽。這一觀點看似正確,但仔細一想,卻值得商榷甚至站不住腳。
平心而論,如今許多老年人甚至中年人疾病纏身。據披露,目前內地中老年人群中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和心臟病患者已佔百分之二十以上,而心腦血管和內分泌疾病的治愈率又較低,其中糖尿病、高血壓還會陪伴終身甚至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嚴格地講,只有極少數的中老年人是身體完全健康的,於是一些患病的中老年朋友對前途憂心忡忡充滿疑惑:我們能夠頤養天年,帶病長壽嗎?
回答是肯定的—能!不妨看看帶病長壽的實例吧。
今年已經一百一十一歲的著名學者、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在步入期頤之年後還出版一本新著《拾貝集》,至今仍筆耕不輟,他被稱為創作活力時間最長的「文化老人」。其實周有光曾得過肺結核、憂鬱症和失眠症,他與名媛張允和結婚時有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三十五歲。周有光就是不信邪,「文革」時他被下放農村「勞動改造」,反而將失眠症治好了。數十年來周有光一直堅守三個規矩:不抽煙,不喝酒,不亂吃東西。他並不在意養生,一切順其自然。去年,他八十一歲的愛子周曉平不幸病逝,對老先生打擊很大,周老發燒住院,又突發胃部大出血,但老先生竟奇跡般化險為夷,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
今年六月十三日,中美電影節在上海舉辦新聞發布會,九十四歲的表演藝術家秦怡登台亮相,她雍容高雅的氣質再次驚艷全場。作為國內受歡迎的資深電影藝術家之一,秦怡先後榮膺「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上海市慈善之星、國家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二○○九年獲選第七屆中國十大女傑、第二十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生成就獎,同年榮獲上海文藝家終身榮譽獎。秦怡也是一位帶病長壽的典範。早在一九六六年,秦怡就被查出直腸癌,接着住院、做手術,不久又罹患腹瀉頑疾,以至她每次外出活動都不敢吃東西,她還要親力親為照顧患有精神分裂的兒子,但秦怡卻以不懈的努力戰勝了癌症和困難,成為擊敗病魔的影壇女皇。
我認識一位高齡「三高」患者黃先生,今年九十二歲,已經有三十多年糖尿病史了,他卻憑藉自己的樂觀與毅力將血糖、血壓和血脂控制在標準之內,更無糖尿病足、白內障等併發症纏身。黃老生活自理,還能讀書看報寫日記,成為社區「模範長壽老人」。黃老經常對病友說,糖尿病和「三高」並非那麼可怕,只要生活有規律,聽從醫生指導,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實現帶病長壽的願望,他的目標是要活到一百歲。
上述事實證明即使身患頑症,也能長壽,安享天年。當然,帶病長壽需要特別的意志與恆心,既要克服並戰勝因疾病帶來的各種影響,又要為長壽儲備必要的能量與銳氣,他們必須擁有比常人更堅韌、更充沛、更博大的生命力。
具體地講,欲帶病長壽就要做到兩不、兩多、兩少。所謂兩不,即不畏懼、不輕敵,既不怨天尤人,又要客觀科學地面對疾病。所謂兩多,即多活動,多學習,想帶病長壽,就不能做養尊處優貪圖享受的懶人,不一定每天跑步、打拳,但必定愛好活動,散步、澆花、做家務,樂此不疲;至於學習,就是勤於思考、吸取新知,所謂「靈活的大腦是生命的原動力」。兩少,即少費神、少憂心,這是帶病長壽的關鍵,有些老人工作壓力小了,牽腸掛肚事卻多了,退休的失落,子女的前途,老友的逐年逝去……都成了鬧心傷神的誘因,如此惶惶不安,哪能不加劇病情?只有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樂觀向上,才能「病重不壓身」,成為帶病長壽的幸福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