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新界風土名勝/陳天權

時間:2016-07-23 03:16:03來源:大公網

  圖:大澳街市街曾是昔日墟市所在

  筆名「江山故人」的黃佩佳於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間在《華僑日報》撰寫專欄,介紹新界的風土名勝。戰後他銷聲匿跡,其文章也隨風消逝。數年前,香港史地研究者沈思獲得江山故人的文章剪報,共三百二十九篇,經過長時間校對和加上標點符號後,重新排版編成《新界風土名勝大觀》一書,在今年書展推出。

  此書珍貴之處在於真實地呈現當年新界面貌,對研究香港史蹟和掌故的人極具參考價值。英國「租借」界限街以北土地後,將新界分為南約和北約兩區。黃佩佳指出,南約有十個重要區域,其中深水埗有菴由、田寮、白田和石硤尾等村,是村人往來荃灣和九龍城的必經之路。港府花十餘年移山填海和闢路建樓,已變為繁盛之地,有東廬、巴式會、關帝廟、天后廟、三太子廟和北帝廟等建築。現在的深水埗只剩下四間廟宇,東廬拆卸,巴式會教堂亦已重建。

  黃佩佳又說,昔日大嶼山最繁盛地方是大澳,設有墟市,方圓一帶的僧尼道侶都靠大澳墟提供日用所需。西返香港的漁船亦常停泊於此,有利買賣。另一離島長洲也有墟市,風浪較小,水深可泊大船,商業發展尤勝大澳。數十年後,大澳居民因漁業和鹽業衰落而紛紛離開,墟市不復從前,只有假日才見擠擁。長洲因交通便利,吸引市民遷入,今天繁榮如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