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構建起一個獨一無二的武俠世界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管樂、劉毅報道:一九五五年,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在《新晚報》發表了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聲名大噪。去年九月,為紀念金庸創作六十周年和配合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即將開設的金庸展廳,康文署、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聯合主辦「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經過為期逾半年的徵稿、篩選及評定,本月二十三日將公布評選結果並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頒獎儀式。
日前,「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總召集人潘耀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小說堪稱「百科全書」
潘耀明表示,此次徵文收到參賽稿件逾一萬份,投稿作者中既有知名學者、作家,亦有一般讀者;投稿地區亦非常廣泛,除了內地、香港、澳門、台灣之外,還收到了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等地的作者投稿。
據潘耀明介紹,徵文比賽的初審評委及終審評委由海內外知名作家、學者及資深編輯組成。最終由終審評委根據內容50%、表達能力30%,創意20%,分別選出公開組和學生組的一、二、三等獎和優異獎、入圍獎。潘耀明說:「公開組初審,由於涵蓋地區廣泛,我們採取分區徵集稿件和分區推廣,如內地的《散文選刊》負責徵集內地稿件並進行初選,內地各地傳媒如北京《文藝報》、上海《上海文學》、廣州《羊城晚報》等負責在當地推廣宣傳;馬來西亞地區則由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徵集當地稿件並初審,《星洲日報》、《南洋商報》給予報道: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負責徵集加拿大地區稿件和初選工作,加拿大《明報》、《星島日報》、《世界日報》等媒體協助推廣宣傳……」
「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之所以收到如此熱烈的反響、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潘耀明認為,這與金庸小說的魅力是分不開的。「金庸的讀者群是由下而上,從大眾到精英,覆蓋面廣。」小說一開始連載,即是從報紙開始,報紙是最平民化的讀物,產生的影響力自然不容小覷。再加上金庸有深厚的明清筆記根底,文字很純,沒有半點雜質,筆下都是非常規範優美的中文,對中外經典如數家珍,這些都令那些建基在歷史語境中的武俠故事,顯得格外厚重並引人入勝。
北京大學教授嚴家炎曾稱金庸武俠小說為「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對此,潘耀明深感認同,他更表示:「金庸小說堪稱一部百科全書,涵蓋人文、歷史、地理的方方面面,又堪稱成年人的童話,給予讀者一個天馬行空式的精神寄託。」
金庸自一九五五年發表了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之後,又陸續創作《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以及《笑傲江湖》等作品,一九七二年完成《鹿鼎記》。十七年間創作了十五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其筆下的武俠世界,風靡全球華文讀者。
全球讀者約有三億
「初步估計,金庸武俠小說有三億讀者。在當代華人作家中,金庸的讀者是最多的。」據潘耀明回憶,他在參加法蘭克福書展期間,曾到過歐洲多個城市,當地的華人留學生告訴他,他們都有金庸閱讀小組;連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東德慕尼黑的學校裏,也有喜愛金庸武俠小說讀者刊物。
「有井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即有金庸的讀者。」在潘耀明看來,金庸武俠小說不僅擁有最廣泛讀者群,更是交流的橋樑:「在美國,很多華裔後代都以中文太難為由拒絕學習中文,但自從看了改編金庸小說的影視劇後,就燃起了研習中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