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飯的時候和同事閒聊談到今年湖南湖北的洪水,有人說起二○一二年北京的洪水,有一個同事開車去拜訪客戶,中途竟然在二環某個地方溺水身亡。今年北京如此乾旱,幾乎沒有下過幾滴雨水,想到這樣的北京居然也曾經是澤國,並在二環這樣靠近市中心的地點淹死過人,有些非真實的感覺。
防洪抗災是個一直被談論的話題,實際上卻年年都在出險情,彷彿年年抗洪年年英雄事跡,這幾年輿論沒有那麼客氣,公眾不再接受這樣的報道,而關注點轉為抗洪設施的建造,城市防水的成效等等很實際的討論。德國多瑙河的不銹鋼防洪堤,青島時期德國人所建的城市下水道,甚至南京的明代所建下水道等都被拿出來作比較。這樣的比較帶着對今天市政工程的辛辣嘲諷,但並無什麼實際作用。
或許正如一些媒體所談到的,抗洪是個漫長的過程,並且各個城市也有不同的地理環境,防洪措施也應當有所不同,但對此總覺得媒體沒有正確客觀的疏導和分析。或者是憤青式的指摘,或者是過度的辯解,從來沒有看到一份嚴肅認真的對於城市環境的調查、相應抗洪措施的分析,以及城市排水工程建設的進度報告。
這些年到處都在談論日本的工匠精神,而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首先是務實和苦幹,而媒體也應該客觀理性和具有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