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正式開始,各式各樣的兒童節目登場。適逢「第十一屆香港文學節」進入尾聲,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安排了兒童故事劇場作特別演出。故事以一位小學三年級女生做主人翁。小女生家裏有很多玩具,但卻不懂珍惜,每每將玩具散落家居四周,又沒有好好維護。其中一件玩具是「砵砵車」,早已經歷不同主人,輾轉來到小女生手上,偶爾被玩耍,其後便被投閒置散。「砵砵車」的機件與外殼不斷消磨,最終難敵歲月流逝,逐漸走向死亡的道路。
我頗欣賞劇團透過兒童玩物,以擬人化的方式,表現生命必須面對「死亡」。劇本的主題深刻,能令家長與子女打開對話匣子,共同接觸人生的議題。
全劇有大量觀眾互動或娛樂的環節,不論演員飾演什麼角色,在劇情中都會與兒童觀眾對答和提問,然後由劇場工作人員送贈小紀念品。這樣是較傳統的兒童劇表演方式,可以為觀眾暖身,亦可建立觀眾參與劇場的關係。然而,這種方式是可堪斟酌和需要調節的。否則,兒童觀眾只熱衷上台,而家長會興高采烈地在台下為子女拍照,兒童觀眾實際上並不與劇情直接聯繫。 我覺得劇團以這些慣常劇場技巧來吸引觀眾,也是無可厚非。估計大部分觀眾都是首次在「表演場地」觀看兒童劇。故此劇團現時的表演方法,確實能令該類觀眾較易理解和投入劇場。然而,若果導演能夠信任故事內容所能傳播的信息,以及劇中人物真切的感受,其實可以嘗試就此透過戲劇表演而打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