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大公報實習記者王姍姍攝
上海崑劇團(上崑)團長谷好好本月上旬攜劇團一行八十餘名演職人員,抵港參演本屆中國戲曲節。三天的演出再現經典劇目及唱段,演員陣容強大,為香港觀眾帶來了三場精彩的崑曲演出盛宴。演出結束後,團長谷好好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細談上崑在香港的演出,上崑對崑曲的傳承,以及年輕演員的培養。
老中青齊展風采
上崑這次帶來香港的演出劇目包含老中青三代演員合作呈現的典藏版《牡丹亭》,向觀眾展示每一代演員風采的「臨川四夢」崑曲清唱會,以及四齣曾奪梅花獎(中國戲曲界最高獎項)的崑曲折子戲。演員囊括老中青三代,年齡跨度由二十二歲至七十七歲。「以老帶少」一方面讓觀眾一睹名家的風采,感受不同「代」(輩分)演員之間的特色;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青年演員與資深演員同台的鍛煉,讓青年演員擁有更直觀的學習機會。
現時上崑每年在港至少有一次演出。谷好好表示,上崑十分珍惜每次抵港演出的機會,每一次在港的演出劇目均經過精心排練,且會安排強大的演員陣容,以回報香港觀眾對崑曲的熱愛及上崑的支持。上崑這次在港演出得到現場觀眾的熱烈回應。在《牡丹亭》演出後的次日,劇團收到了多封觀眾感謝信。
谷好好於一九八四年由京崑大師俞振飛選拔,一九八六年正式進入上海戲曲學院崑三班學習,師從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王芝泉,經過八年的勤學苦練,一九九四年進入上海崑劇團。她的戲曲學習經驗是每天堅守基本功。而她的行當是刀馬旦,除了花旦的身姿,還需要有好的身手,因此在練習中受傷可謂「家常便飯」。谷好好說:「學習武戲很苦,又時常受傷,因此願意堅持下來的人不多,而且演出機會少,但武戲卻又是經典折子戲(如《昭君出塞》)中必不可少的。若對武戲沒有一種撕裂般的熱愛,是難以堅持的。」
在這次演出《昭君出塞》前一天,谷好好腳踝不幸扭傷,但她依靠多年的演出經驗、憑藉深厚的基本功功力,成功完成角色。她說:「自從當了團長,鮮少有演出的機會,所以特別珍惜每一次上台演出,同時也想給團員們做一個表率,展現一個真正的戲曲人對待戲曲應有的一個堅持。」
三年教授百台戲
戲曲的傳承包含了人和戲的傳承,而對戲曲演員的培養又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上崑每十年招生一次,演員現發展到第五班,首批崑大班與崑五班之間相差三代。學生在戲曲學校經過十年的學習,擇優進入劇團後,還需經歷劇團三至五年的培養,才有可能成為一名成熟的崑曲演員。
上崑秉持「保護資深演員,打造青年演員,培養崑曲學生」的原則,為演員們提供演出、學習及發展的平台,不但建立崑曲傳承的學館制,通過「以老帶少」的方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崑曲,同時設定三年教授百台戲,及六台大戲的學習目標教授年輕演員,並要求演員擁有堅持、專研、勤學、苦練的精神。這種教授方式讓年輕演員的水平在短期內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谷好好表示:「突破是態度,傳承是責任。」除了以傳統的方法傳授崑曲外,上崑還善用現代科技的協助,記錄推廣崑曲名家的教學片段及名家的演出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