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三十周年大聚會,當年的老師和同學分享別後的人生經歷、人生感悟,場面十分隆重。
和我在美國學院中一成不變的日子相比,他們見證了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人生更多變數。五位老師中有兩位早就離開了母校。同學有的上了中專、師範,有的去了別的高中,有的單位轉制,有的曾被下崗,還有的換過好幾份工作。他們的發言卻無一例外都強調了初中對他們的正面影響。比如,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工作後繼續深造,改變命運。又如,初中多「學霸」,讓他們懂得「一山更有一山高」,日後做人、行事常懷敬畏之心。
願意參加初中聚會者,應該自我感覺還不錯,有足夠的自信面對故人。在母校聚會表達感恩、懷舊之心也是人之常情。但我想到一個至今無解的問題:學校教育的影響究竟該如何估量?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同學發言似乎也證明了近朱者赤的道理。然而他們中大半未考取本校高中,或在外校考上好大學,或只有中專學歷卻事業輝煌,讓在本校讀了高中卻發展平平的同學相形見絀。那麼所謂「名校」的作用也未必見得都是正面的或不可或缺的了。
當然,「成功」需要外因、內因配合,而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並不意味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