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遠征軍圖片亮相講武堂

時間:2016-07-15 03:15:40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士兵展示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與日本國旗

  由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深圳市越眾歷史影像館聯合舉辦的「中國遠征軍主題展」正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講武堂」)開幕。此次展覽,成為該館的常設展覽。/大公報記者 王一梅

  二○○六年,深圳市越眾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屬越眾影視公司在製作紀錄片《尋找少校》的過程中,接觸到了遠征軍在中緬印戰場的歷史片段。為了尋找更豐富的歷史資料,影像學和歷史學的專家們在美國國家檔案館搜集到了數以萬張中緬印戰場的歷史圖片。

  中國遠征軍回家了

  二○一六年,這批圖片於「中國遠征軍主題展」中亮相昆明「講武堂」。創建於一九○九年的「講武堂」是一所由雲南當局舉辦的地方軍校,係中國近代早期的三所著名軍校之一。其師生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奮鬥,功勳卓著,湧現了一大批軍事統帥和軍事將領。抗日戰爭爆發後,「講武堂」奉命改辦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此時,原雲南陸軍講武堂大部分師生已經成為抗日軍隊中的高級將領和中下級軍官,亦是中國遠征軍隊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前,「國家記憶」系列巡展的展覽脈絡多以圖片內容細分。中國遠征軍主題展則首度通過圖像完整地梳理中國遠征軍的歷史。基於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圖片,並結合越眾歷史影像館近年來收藏的歷史影像資料,此次展覽共展出圖片八百餘幅,影像約一小時,實物五百餘件。

  展覽由五大部分組成,包括「出征」、「對峙」、「反攻」、「雲南人民對滇西抗戰的貢獻」、「遠征軍中的講武堂師生」。其中,「出征」、「反攻」、「對峙」這三大部分均按照時間、地點、事件等歷史發展脈絡及史實進行梳理。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一九四二年一月,日軍由泰國大舉進攻緬甸,企圖截斷滇緬公路。同年二月,中英兩國達成《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其間,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與英軍協同作戰,進入緬甸。入緬後,遠征軍迅速成為抗擊日軍的主力,先後在同古保衛戰、仁安羌之戰等戰役中取得出色的戰績。「出征」部分即是講述這一時期的抗戰進程。

  真實感受戰區艱難

  此後,由於戰略分歧、利益矛盾等原因,中英兩軍相繼撤退。一九四二年五月初,日軍相繼侵佔滇西邊境城市畹町、芒市、龍陵等,並推進至怒江惠通橋西側。自此,兩軍隔江對峙達兩年之久。退入印度的中國遠征軍廖耀湘部和孫立人部在印度蘭姆伽集結,接受美國裝備和訓練,改編為中國駐印軍。而在雲南的遠征軍於怒江前線穩定後於昆明整訓。經過一年左右的改編、整訓和接受美式裝備,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官兵體質、裝備火力、戰鬥技能都得到了明顯提高,成為作戰勁旅。「對峙」部分則包括印度蘭姆伽整訓、昆明整訓、駝峰航線等。

  一九四三年十月,為打通和修築中印公路,中國駐印軍新編第一軍從印度東北邊境的利多出發,向駐守胡康、孟拱河谷的日軍發起進攻,拉開了大反攻的序幕。此後奇襲密支那、攻佔八莫、臘戌等,協助盟軍迫使日軍退出緬甸。另一方面,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兩個集團軍於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起先後強渡怒江,發起滇西作戰,歷經高黎貢山、松山、騰沖、龍陵等一系列戰役,收復滇西淪陷區八萬多平方公里,將日軍趕出了國門。

  此次展覽新增了「雲南人民對滇西抗戰的貢獻」、「遠征軍中的講武堂師生」兩個部分。

  在「雲南人民對滇西抗戰的貢獻」中,主要呈現的是廣大民眾修築道路、機場,後勤運輸,糧食供應等場面。據資料顯示,投入到運輸任務的滇西老百姓至少有二、三十萬人。

  「反攻」階段,雲南政府僱用民工三千人參與運輸,應徵者竟多達五萬人。中印公路保(山)密(支那)段,全長四百八十九公里,但該段公路僅用了兩個月時間便全線打通。

  最後一部分介紹的是活躍在中國遠征軍中的講武堂師生,如何應欽、馬崇六、葉佩高、蕭毅肅、張浩、覃子斌、常紹群等。

  除了海量的圖片資料,主辦方還通過多種形式的展品,試圖多形式、多角度地呈現中國遠征軍的歷史。實物類涵蓋了鋼盔、望遠鏡、炮彈等在內的數百件歷史文物;雕塑類則從展出圖片中挑選代表特定歷史時刻或歷史瞬間的形象,按照一定的比例,遂以成像;視頻類則將《尋找少校》等紀錄片於展廳內回圈播放。

  此外,在實景復原區,主辦方利用「講武堂」的場地,設計一個可以反映當時歷史的實景沙盤,包括惠通橋和松山兩個地區的地形圖,兩個遠征軍形象雕塑,三十餘平方的浮雕牆,將中緬印戰區地形呈現出來,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真實感受到當時戰區的艱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