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西學西行」吳作人//大公報記者 張 帆 文/圖

時間:2016-07-13 03:15:45來源:大公網

  圖:《齊白石》,木板油畫,一九五四年

  在吳作人的藝術生涯中,有兩次「西進」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求學、兩次赴中國西部採風臨摹。由中華藝術宮和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主辦的「西學.西行─早期吳作人(1927-1949)」展覽正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逾百件展品涵蓋油畫、素描、速寫和歷史照片。展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向世人回溯大師藝術人生的起步和思想脈絡。

  負笈西方 獲得榮譽

  吳作人(一九○八至一九九七年),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傑出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國油畫學派的代表人物,中國水墨畫新風格的試驗者、創建者。在他主持中央美院期間,確立了用素描為基礎進行中國畫教學的體系,被沿用至今。他曾經獲得法國政府和文化部授予「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和比利時國王授予的「王冠級榮譽勳章」。

  本次展覽以三分兩段的格局進行布展,「三分」分為吳作人去西方學習之前,在那裏,去之後;「兩段」是西學(去中國,學西方)、西行(去西方,還中國)。

  在「西學」部分,主要以「負笈西方,掌握油畫」展廳來呈現。無論是素描,還是油畫,都展現了藝術家扎實的功底和對西方美術的深刻領悟。北大教授朱青生介紹,「西學」是吳作人那個年代很多有志青年的共同目標,旨在到西方學習現代化的知識。

  一九三○年,二十二歲的吳作人赴歐洲學習,先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考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Alfred Bastien院長畫室學習。入學第二年,他便在全院暑期油畫大會考中獲得金獎和桂冠生榮譽,並且學生時代已有自己的獨立畫室和免費的繪畫材料。可以說,「西學」五年,吳作人幾乎達到當時西方繪畫技能的最好成績。但同時,他又不想為西方傳統所束縛,而是在不斷創造自我風格。

  西行溯源 實踐先驅

  吳作人並不安於畫室。回國後,儘管已經當上了大學藝術系教授,他仍然先後兩次赴西北、西南寫生,將西方所學與中國傳統融會貫通,創造出了獨具自我風格的新中國畫。

  在「西行溯源,改造中國」展廳,詳細介紹了吳作人兩次「西行」的成果。朱青生介紹,一九三五年,回到國內的吳作人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就相當關注繪畫民族化的問題。使其藝術追求漸漸明朗的,是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的兩次「西行」寫生。第一次的重點對象是敦煌的壁畫,把它們當成靜物或人物來「寫生」,在與敦煌壁畫造型和色彩的對望中塑造新的自我。第二次的重點是藏區的風土人情。最終,他結合中國繪畫的傳統,完成了油畫的詩意表達。

  朱青生說,以風景畫為例,一九三一年吳作人在歐洲創作的《風磨》,直接繼承了比利時、荷蘭等北方低地國家的風格,色彩沉鬱而幽暗,光線充滿強烈的對比;經過西行之後作於一九五五年的《草原雲雨》,滿幅皆是明朗而新鮮的色彩,雖然雲雨將至,但是綠色的草原上,一片青?,色彩充滿亮麗的鋪陳。

  除了重溫吳作人珍貴的畫作,透過此次展覽也能略窺大師細膩溫情的生活片段。如徐悲鴻的名作《田橫五百士》中,已經有了吳作人的身影。一九二九年冬徐悲鴻為吳作人所作的素描形象最後被定格在《田橫五百士》的左上角位置。

  畫齊白石 把握神髓

  另一件不得不提的作品是創作於一九五四年的名作《齊白石》。有意思的是,據吳作人的外孫女吳寧介紹,創作這幅畫的時候,齊白石已經年逾九旬,坐?當模特,坐?坐?就打起盹。熟睡中的老人嘴唇口努?,右手三指一直聚攏而不鬆開,這是老人職業性的習慣動作─右手握筆的姿態和隱現在銀髭下作吮筆狀的嘴唇。這個極為重要的細節,立即為吳作人敏銳地把握住。

  這幅油畫與當時社會環境中倡導的「紅光亮」的宣傳畫風格有明顯區別,作品遵循油畫規律,又不過多追求明暗關係轉變和冷暖對比,畫面採取了三角的構圖。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館長、美術鑒賞家札莫希金在看了《齊白石像》後說,這件作品完全可以和列賓的《托爾斯泰像》相媲美。

  該展覽將舉行至七月二十二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