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豌豆相伴消永夏\李丹崖

時間:2016-07-11 03:15:42來源:大公網

  「赤日炎炎似火燒」,若要你對一句下聯,你會接什麼?

  我會對道:「冰鎮爽涼豌豆糕」。

  在故鄉譙城,每到夏秋兩季,大街小巷最好賣的是什麼?答案也一定會是「豌豆糕」。

  豌豆這種東西,個頭小小,卻粒粒飽滿,滾圓得像鄰居家胖小子。它是所有糧食中最飽滿的一種,也是最具糧食香氣的一種。舊日裏,皖北鄉間,每每有布穀鳥的叫聲「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豌豆就要熟了,布穀,在譙城,還有一個頗具食物性的名字─「豌豆飽鼓」。這個名字和布穀鳥的叫聲十分接近,布穀鳥聲入耳,豌豆就可以下鍋了。

  豌豆在中國的種植歷史要追溯到漢朝,豌豆不是土生土長的中華食族,因為來自異域,《爾雅》中稱它為「戎菽豆」,這麼名字我不喜歡,總給人一種酸澀感,哪像豌豆本來的味道?

  到了三國時期,曹丕曾在詩作《善哉行》中寫到「上山采薇,薄暮苦饑」。薇,其實就是豌豆苗,那時候行軍打仗多辛苦,勞頓殺伐,人很快就餓了,這時候,要事先採摘一些豌豆苗帶着,以備不時之需。我想,那時候的豌豆,熬一碗野菜粥,就成了戰士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是的,有豌豆苗吃,苦也是甜的。

  豌豆甜,剛剛成熟的豌豆更甜,這時候,把豌豆直接放到鍋裏加水來煮,水滾三巡,撲鼻清香,拿起一隻豆莢,放在口中,牙關微閉,從豆莢尾部一拽,一粒粒滾圓的豌豆都呈現在舌尖上了,這種簡單且頗有調皮意味的吃法,在皖北深入人心。

  當然,如果你想吃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一些,我就推薦你吃豌豆糕了。

  在盛夏、初秋時節,皖北人的餐桌上最討巧的一道菜就是豌豆糕。豌豆糕的做法十分簡單,全國各地都有,但故鄉譙城的做法與眾不同:

  成熟的豌豆,脫殼去皮,在石磨上磨成豆瓣兒,然後,再經由一遍小磨磨成粉就算工序完成過半。把豌豆粉加上少許食用鹼,在沸水中煮成豌豆糊,加入糖和桂花少許,再沸一滾兒,讓豌豆糊兒盛出來冷卻,趁這個當口,用高壓鍋把紅豆煮成赤豆糊。赤豆糊也照例盛出來放涼後,把原來冷卻的豌豆糊放到赤豆糊上面,放在冰箱裏凍一下,一個時辰左右,豌豆糕就可以新鮮出爐了。這時候的豌豆糕,切成方塊、菱形等,碼在盤子裏,清香爽口,沙愣愣,甜蜜中帶着一股桂花香,吃起來,是當之無愧的齒頰生香,是消夏的必備品。

  明代養生學家高濂在《遵生八箋》裏稱豌豆為「寒豆」,足見豌豆是涼性,最宜在夏天和燥熱的初秋食用。豌豆糕不僅可以下火,還能益脾胃,解熱祛毒、利尿。在早些年的農村鄉間,有很有見地的產婆治產婦乳汁不下,就吃豌豆糕,或用豌豆來煮粥,效果立竿見影。

  小小豌豆,承載着太多的甜蜜的過往,也承載着不少清爽。是的,在孩提時,故鄉的玩伴們把豌豆稱之為「冰炸彈」,足見,它是盛夏裏不可多得的「舌尖福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