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章燕紫身後、圖左為作品《復甦》,圖右為《恢恢1》\大公報記者周婉京攝
【大公報訊】記者周婉京報道:若將文章比作「案頭山水」,那麼藝術應算得上是「場域山水」,因其往往與展覽場館相合相生。藉香港醫學博物館成立二十周年,方由美術與該博物館聯合推出當代水墨藝術家章燕紫個展「本」,展出近三十件全新作品。是次展覽與藝術家去歲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呈現的「止痛帖」,均關注藝術對精神的治愈,不過「本」多了一層「如何從傷痛中復原」的思考。
從醫學找到靈感
「本」的起源亦要追溯到二○一五年的巴塞爾展場,當時香港醫學博物館館長董嘉欣看到「止痛帖」的部分作品,水墨之上描繪的是其熟悉的針筒、膠囊、聽診器、手術刀等醫療器械,她覺得如果能邀請如此有趣的一位藝術家在博物館裏駐場創作的話,豈非一件美事?
於是在去年七月,章燕紫來訪香港醫學博物館,這幢愛德華風格的歷史古蹟由內而外地予她以震撼:「藝術不斷在跨界,在近幾年的創作中,我從醫學的地方找到靈感。這裏的很多細節,給了我個人創作滋長的靈感。很多事情是由我們決定開始的,然而我們不能決定它最後呈現出來的模樣。」
是次展出的作品分布在展場兩層,位於底層正中的是藝術家基於一段真實歷史的創作,反映的是香港在日佔時期曾有醫生在此博物館頂樓跳樓自殺的事件。她認為,在死亡面前除了身體的疼痛,更加難以承受的是心靈的疼痛,這需要得到心靈的慰藉。作為紀念的一種方式,她耗時數月製作了《復甦》,整個作品形如羽翼凌亂的天使翅膀。過程中,她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副教授于凡幫其製作翅膀架構,之後她在雛形上用近千塊紗布包裹,並將紗布撕成長條形狀,在一層層的紗布之中特別加入草藥,療愈之心不言而喻。
今次大多數展品是藝術家從事已久的紙本水墨,薄薄的畫紙上勾勒、渲染出藥丸、試劑、藥花等物,不過也有例外。裝置水墨作品《宮》的形態就出自醫學博物館地下室藏有的舊產床,產床床板上的圓洞讓她不禁思考——從這個小洞之中,究竟誕生過多少個生命?同時,地下室的環境與博物館草藥園盛開的藥花產生聯繫,令她萌生出將花擺在床上的想法,遂以止痛帖作為刻畫藥花的「畫布」。
展品跟場地關聯
而在作品《宮》的右側,平行懸掛?規格相若的裝置《痕》,然而顏色卻變作紅白相間。章燕紫指出,一次她在親手撕扯紗布時不小心留下了血跡,她觀察這些紗布,並不難看,隨之她開始嘗試在紗布上繪以硃砂。「我前後畫了幾十卷紗布,就像畫水墨的山水長卷。我還在上面寫下心情日記,記錄創作當時的感受。若將《宮》與《痕》相提並論,我想前者是基於第一感受的直覺創作,用的材料是止痛帖,為了『止痛』;而後者是後知後覺的延續性實驗,因為是血色,所以看上去『很痛』。」
「本」由即日起至八月二十六日逢星期二至日在半山堅巷二號香港醫學博物館展出。詳情查詢可電二五四九五一二三,或瀏覽方由美術官網:www.ora-or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