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張之洞與港英交涉軼事

時間:2016-07-09 03:15:34來源:大公網

  圖:張之洞朝服像\資料圖片

  一八四二年中英《江寧條約》,香港島被「割讓」給英國;一八六○年《北京條約》,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香港是中外貿易重要港口,東南沿海軍事重地。港九相繼被佔領之後,中國當時清政府,特別是本來統轄港九的廣東省,是如何與港英當局打交道的?張之洞自光緒九至十五年(一八八三至一八八九年)任兩廣總督期間,與港英當局數度交涉的往事,頗值一提。\孫碧佳

  清光緒九至十一年(一八八三至一八八五年),清政府為抗擊法國殖民主義者侵略越南,展開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中方受港英掣肘

  戰爭爆發後,清軍節節敗退,法國侵略軍迫近中越邊境,慈禧太后一怒撤換全體軍機大臣,啟用主戰派官員。張之洞因力主抗戰而被擢升為兩廣總督。他到任後鞏固海防,抗擊法軍。香港作為中法戰爭的前線,有?重要的軍事地位。但此時被英國控制,不僅法軍船隻可以在香港海域自由行駛,英國在中法戰爭期間還通過香港資助法國軍事武器和軍糧,等等。

  張之洞清楚地知道英國對法國暗地裏的援助,因而他在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上書朝廷《敬陳海防情形摺》痛陳:「香港,敵可行船;澳門,敵可登岸。英、葡皆素與法親,助械、濟糧,情同?駏(意近狼狽為奸)。彼有頓舍之所,我無禁制之方。」不但如此,這年九月底,港英政府還對十名拒絕為法軍運送物資的華工做出罰款處罰。張之洞因顧忌香港是清政府向西方購買軍火的港口,建議清廷對英國援助法國之事視而不見,暫且忍讓。

  要求港英配合追剿粵匪

  廣東匪患自咸豐時猖獗,在張之洞上任時仍十分嚴重,而香港成為匪徒們的避難所。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張之洞在《查辦匪鄉摺》所述甚詳:「盜,以廣州府屬沿海各縣,肇慶、韶州兩府沿江各縣,及廉州、瓊州兩府洋面為最多;會,以惠州府屬,及毗連香港之九龍司等處為最多。」「廣、惠、潮匪徒,則以香港、澳門為窟穴。」廣東地方當局無法直接派兵進香港剿匪,張之洞呈請朝廷同英國協商,要求港英政府配合。是年上奏《剿捕洋匪摺》提出:「遇有海盜、鹽梟各匪,一律剿捕截之,華界洋面待其駛來即行攻擊,並預行知照香港、澳門洋官,遇有追捕竄至洋界,即行協緝交出。」

  經香港購買軍火、引進技術

  中法戰爭時期,清軍需要大量先進武器和船隻,一部分即從香港採辦;而且從國外購買的武器和船隻,也是經過香港進入內陸。張之洞在《租購調撥各輪船補陳備案片》匯報派員在香港購買船隻的情況:「以上共買中小輪船七號,均係委員分赴香港等處購辦,或係洋行自用之船照價讓出,或係洋行出售之舶議價購來。」

  洋務運動期間,中國民族工業起步,包括武器、戰船開始自己製造。但當時缺乏技術人才,需要聘用西方技術人員。張之洞在光緒十一年《試造淺水輪船摺》中:「乃博訪水師將弁,招致香港,採取香港華洋船廠圖式,令明於算理者,推究斟酌,度華工之所能為者,擬成一式。」另一方面還請他們教習中國將士施放槍炮、建造炮台等實用技術。《僱募德弁片》稱:「今日行軍要務,如施放各種後膛槍炮、魚雷、水雷,以及測繪地圖,建造各種炮台、急救土壘,行軍電線安設,地雷修整,軍事諸事宜,將士皆當通曉。外洋將弁,類皆出身學堂,練習有素。現當講求海防之際,必須有洋弁為之教習。」他在此處明確指出了,西方近代軍事是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和實行的。這反映了他洋務運動領袖的眼光。

  爭取在港設「領事館」

  由於香港是連接內地與西方的貿易樞紐,華洋各商貨物均需先運至香港再進入內陸各省,張之洞和清政府產生了在港設「領事館」的想法。

  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張之洞上《請催設中國領事館》摺:「竊惟香港一島,密邇粵省,近年商務日盛,華民寄居益多,交涉案件,無時無之。而該處並未設有中國領事館,辦理每形不便。」海外諸國港口城市「程途不若香港之近,華民不若香港之眾,貿易不若香港之多,關係不若香港之要,彼既設官,此何獨缺?」為維護在港生活的華人利益和國家權益,亟需設「領事館」。

  張之洞上書要求設「香港領事館」後,清政府派薛福成出使英國交涉此事。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詳細記載與英交涉過程:他與英國外部侍郎山特生協商,首先說明因廣東走私逃犯竄至香港,此事關係廣東全省政務;日本、泰國均已在港設領事館。因此獨獨不許清政府在港設「領事館」於理不通。山特生顯然擔心香港本為中國領土,派港領事官很容易權力膨脹,以致港英失控。薛福成承諾設立「香港領事館」後,將目前任職新加坡領事官的左秉隆調往香港,左秉隆可以比照在新加坡時作法行事。至此,山特生答應向參贊馬格理報告,盡力玉成。但是最終英國顧忌香港全島華人眾多,而洋人不過數千,若設華人領事官與廣東大吏聲息相通,對英國不利,設立「香港領事館」一事未果。不過經過薛福成不懈的努力,英方應允新加坡領事館升為總領事館,在檳榔嶼添設副領事,並於一八九四年春與英簽定了《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在仰光設領事館。

  清末洋務運動領袖

  張之洞(一八三七至一九○九年),字孝達,號香濤,因其為總督,時人皆稱之為「張香帥」,祖籍河北滄州南皮。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翰林院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署兩江總督、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他上奏朝廷建議修築盧漢鐵路,自北京盧溝橋至漢口,調任任湖廣總督。在兩湖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及漢陽鐵廠等一系列近代工業,成為清末洋務運動領袖人物之一。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助理館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