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收藏在鯉魚門天后宮的鄭連昌石碑
鯉魚門村與毗鄰的茶果嶺村是九龍少數仍保存鄉村風貌的地方,許多人看見鯉魚門的名字,以為最初是一條漁村,後來發展成海鮮美食區,但其實該村由打石的客家人建立,村的末端現在仍見到石礦場遺址。至於村口眾多的海鮮酒家,乃上世紀六十年代石礦業式微後才出現。
村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物是天后宮,現在所見的是一九五三年重建。當年有人在上空拍了一張聲稱是天后顯靈的照片,吸引不少善信踴躍捐款。同時又稱發現一塊長方形麻石,上面刻了「天后宮/鄭連昌立廟日後子孫管業/乾隆十八年春立」等字,將該廟的興建年份推前至一七五三年,還與海盜扯上關係。
據考證,鄭連昌是乾隆年間活躍於鯉魚門一帶的海盜,其子鄭一是嘉慶年間著名海盜張保仔的養父。鯉魚門村背靠的山嶺原稱「惡魔山」,據說因鄭連昌盤踞而得名。英國租借新界後稱之為Devil's Peak,中文譯為「魔鬼山」。二十世紀初軍方在山上興築歌賦炮台,又稱「炮台山」。
香港清代廟宇甚少在建廟之初立碑,即使有碑,也鑲嵌在牆壁上,而非獨立一塊。鯉魚門天后宮的石碑中央刻了鄭連昌立廟一行文字,字體大小不一,書寫不太嚴謹。它在一九五三年才被發現,雖有「乾隆十八年」等字,但從一些跡象顯示,令人懷疑並非真實的建廟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