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色白花青 鳳舞牡丹—元青花鳳首扁壺的現身經過

時間:2016-07-06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舊鼓樓大街出土的元青花鳳首扁壺

  眾所周知,元代青花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它以鮮明的視覺效果,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了頂峰。作為元青花瓷器代表的北京鳳首扁壺,它的形態有哪些特點?如何被發現的?又是如何獲得「新生」的?\郭京寧 文/圖

  富麗雄渾元青花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二○○八年內地春節聯歡晚會,周傑倫的《青花瓷》掀起了一股青花潮流,喚起了世人對青花瓷的關注。

  青花瓷是以氧化鈷為?色劑的釉下彩瓷,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人們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台上的青衣,素雅高潔、藍色純淨。藍色的花紋與潔白的胎體交相映襯,宛若一幅傳統的水墨畫。

  學術界一般認為,青花瓷起源於唐。近年來,青花之風大盛。文藝作品中除了《青花瓷》,還有周傳雄的歌曲《青花》,趙雅芝、斯琴高娃等主演的電視劇《青花》等。連很多酒類例如「紅星二鍋頭」也用上了青花瓷的復古包裝。

  元代(1271-1368)北京,時稱大都。這是北京成為全國大一統政權政治中心的開始。

  元青花是華夏文明、伊斯蘭文明與蒙元文明三者融合的結晶。它把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有效結合起來。完整的元青花瓷器很少。據不完全統計,國外有元青花藏品200餘件,主要分布於土耳其和伊朗,少數分布在德國、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國內收藏的元青花完整器約一百餘件,可謂之物稀為貴。二○○五年七月十二日,倫敦佳士得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以折合人民幣約二億三千萬的價格,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北京地鐵十號線的北土城站,相當於元大都的北城垣位置之所在。所以這裏的地鐵站台採用青花瓷作為裝飾元素,既發掘了元大都的歷史內涵,又介紹了古人燦爛的文化。可謂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唐青花和元青花有無直接的聯繫,尚在討論之中。元青花中,又以「至正型」、「延祐型」等最為典範。所燒瓷器主要有兩類:一類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地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型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

  風格獨特鳳首壺

  首都博物館四層瓷器展廳的景德鎮?元代青花鳳首扁壺是國家一級文物。壺高18.7厘米、口徑4厘米。器呈扁圓形,小口,矮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掛一層很薄的護胎釉。

  扁壺構思別具匠心,以昂起的鳳首為流(嘴),以捲起的鳳尾為柄(把)。首尾結合,成為一隻飛鳳的整體。

  在紋飾上,它以藍色繪出全身,呈色淺淡亮麗。壺身以大片的青花勾畫鳳身,布滿整個肩部。壺體中心是撲翼的翅膀,充滿動感。頸部繪回字紋,技法十分隨意灑脫。壺身下部是纏枝蓮牡丹。整壺呈現一種鳳鳥飛翔於牡丹叢中頗富情趣的情景。白地藍花,色彩鮮艷,清新雅致,主題突出,更增添了幾分藝術感染力。此類飛鳳牡丹紋飾在宋代定?、耀州?、景德鎮中經常使用,元、明、清三代這種紋飾久盛不衰。

  用鳳首、鳳尾構成壺的流和柄,以這種立體表現手法與壺體平面繪畫的鳳身有機的結合,融實用與美觀於一體。

  製作工藝是多種方法結合的。壺流為模製成型,壺柄為捏塑成型,壺體為雕鑲成型,最後琢成整體。

  這種造型是晉唐盛行的雞首壺和北方遊牧民族的皮囊壺結合:壺嘴仿雞首壺嘴,做成昂首的鳳鳥頭狀,小口短頸;腹身仿皮囊壺形,為扁圓形,壺柄盤曲成鳳尾狀,與壺嘴鳳頭飄灑的頸毛塑成鏤空,作出支撐相呼應,十分自然。

  除首博這件外,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也藏有一件類似者。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所藏「鸞壺」器身的紋飾略大,而後者的「鳳壺」紋飾略小;「鸞壺」青花酣暢淋漓,而「鳳壺」青花略有暈散;前者出土自北京,而後者出土自萬里之外的新疆。

  青花之美,猶如雨後初晴。但青花瓷器現身的過程,卻不一定如它的畫面那麼清新典雅。伴隨?的,往往是考古工作者的辛勤與汗水。例如這件鳳首扁壺,當觀眾們在明亮的展廳中靜靜欣賞光鮮的它時,誰能想到,它竟然是從土中篩出來的!

  歷盡磨難重生路

  一九七○年初,北京市文物管理處的考古工作人員正在單位政治學習,突然接到一名鐵路巡道工人的反映,稱北京市標準件四廠的工人在舊鼓樓大街豁口北城牆下挖土摔磚坯時,發現了「青花白地的瓷器」。

  大家當時聽到這個線索,第一反應就是「這是非常重要」。因為北城牆是明初洪武時期(1368-1398)的,而這些瓷器壓在城牆之下,「那地底的東西肯定要早於明代或在明代之初」,所以「一定得去」。

  工作人員立即向當時負責的軍宣隊負責人請示去現場。然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得到的答覆是:「你們這些挖墳頭兒的,一三五不抓革命,二四六拿啥促生產咧。」沒辦法,只好第二天再去了。而且,也只能允許在每周的二、四、六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第二天,趕到現場的工作人員驚呆了—由於晚來了一天,這批文物已經被當作「破四舊」被處理了,碎片就扔在兩邊的土堆裏—而且是用大鐵錘砸的!一位工作人員至今記得聽完此消息後,另一位同事悲傷之情溢於言表的樣子。

  就是篩也得把它們篩出來!他們借來了兩把鐵?和篩子,清理了現場,並把土堆過了一遍。清理之後發現出有瓷器的地方是一處窖藏。這座窖深不到半米,上面覆蓋?一件瓦盆,窖裏還有一些碎瓷片。大家把所有能找到的碎瓷片搜集在一起,用了三天時間又把倒掉的土仔細篩了一遍,又找出不少已被工人砸碎的瓷片。

  他們把揀回來的碎瓷片裝在箱子裏用自行車馱回了辦公室,放在辦公桌上。考古隊的同事們你一片我一片幫忙拼對,有盤子、碗、盞托……最終復原出十件青花瓷器和六件影青瓷器。十幾件中,最精美的就是這件扁壺了。

  可是,四十八塊大大小小的碎片,最大的13×6厘米,如同巴掌;最小的僅2厘米左右,如指甲般大小,也只能拼出一半的扁壺,其餘的部分只能由專家用石膏修補。由於大家都是考古人員而非專業修復人員,黏合並不精細,接縫清晰可見,大家開玩笑說,這是二鳳的姐姐—大鳳(縫)。在隨後的三十多年裏,元青花鳳首扁壺便以這殘缺的樣貌出現在《考古》雜誌裏、郵票上、展覽中,依然引來無數驚嘆。

  此壺的資料在一九七二年《考古》第一期首次發表後,中國郵政於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發行了一套「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郵票,編號為66-77。其中編號66、面值4分的就是這件鳳首扁壺。首都博物館仿製其造型開發的掛墜、冰箱貼、耳環等文化創意產品也受到很多參觀者的喜愛。

  在當時具有時代烙印的考古發掘報告中,談到這批器物時,「這無疑是元朝統治者們在其行將覆滅、準備逃遁的時刻,匆忙埋藏的一批貴重贓物,充分暴露了剝削階級貪婪無厭的本性,和他們妄圖捲土重來的險惡用心」。

  這批瓷器中,較完整的器物除這件扁壺外,還有青花盞托、青花雲紋大碗等。

  如何知道這些瓷器是元代的呢?源自出土瓷器的窖藏被壓在北京明代早期城牆之下,那它的年代肯定是早於明代或明代早期。出土的器物又提供了年代的下限依據。

  其中兩件影青瓷碗的底部均有墨書八思巴文字,音譯漢字為「張」或「章」。八思巴文是忽必烈命國師八思巴仿照藏文字制定的一種蒙古拼音文字,雖正式頒行於元至元六年(1269),但直到泰定二年(1325)才刻成八思巴文字的《百家姓》,並被元政府勒令在全國推行。因此,在瓷器上以八思巴文書寫姓氏當在泰定二年以後,由此便可判定這批瓷器為元代晚期。它們為研究我國青花瓷器發展及斷代提供了科學依據。而在以往,由於資料的稀少,人們常把元代瓷器認為是明初的。

  到二○○三年,首都博物館新館籌建,首博特邀古陶瓷修復專家對青花鳳首扁壺進行二次修復,業內稱其為「展覽級」修復。

  這件扁壺雖然造型優美奇特、紋飾生動、釉色瑩潤,然而破損卻相當嚴重,黏接後僅僅高18.7厘米的橢圓小壺,全身殘缺孔洞達十七處。於是專家對其殘缺部位進行了重點「美容」,就是採用無色無味環氧樹脂加填充料配製膩子補缺,最後再用高分子油漆顏料噴塗底色、繪畫紋飾等工序。歷經十三個月後,這件鎮館之寶借助於現代高科技手段得以重生,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修復過程中,專家在黏接完整後意外地發現,器物平放向前時,會傾斜3至5度。壺柄上方有一小環施釉不全,呈露胎狀。可能該件國寶出?後就存在缺陷,也許正因此流散人間。

  若是周傑倫能知道四十多年前這件青花瓷器發現和十多年前修復的故事,他在唱「而我在等你」時,所表達的不僅是唯別而已的惆悵之等,也許還能有文物工作者對良知的守望與不棄吧?—才有了青花不變的美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