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當時的香港社會不及現在繁榮和進步,但是人心卻純樸正直。我的家境貧窮,父母知識不豐,但對我這個獨生兒算是照顧有加。我四歲進入幼稚園,兩年後入讀小學,十二歲就讀中學。雖然中學畢業後,剛滿十八歲便踏足社會工作,但我從沒有怨天尤人,更不會投訴父母沒有為我鋪排成長之路。
那個年頭,從來沒聽過什麼叫做「贏在起跑線」。到底從何時開始,香港社會出現了這種意識?現代的父母,怎會想到要自己的子女從幼兒開始便跑在人前?
近年來,我知道歐洲某些國家,對幼兒的成長訂立法例,不許幼兒過早學習學術範疇的知識。即是,只許幼兒盡情玩樂,不可以提早學習語文、算術,以至什麼通識或科學。香港社會卻不同,父母要求子女「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更甚者,早陣子的電視節目,有父母說要「贏在子宮裏」,務求為子女選擇合適的出生月份,好讓子女可以較別人提早半年入讀幼稚園,接?的小學、中學,以至大學便可以平步青雲。
綜觀整個電視節目,也許製作人是希望以反面教材的方式,向觀眾呈現某種負面的角度,從而讓觀眾反思其正確觀點。然而,這種所謂反面切入的手法其實十分危險。觀眾以至部分傳媒,只在集中報道被訪父母如何爭取「贏在」什麼時刻,致令觀眾接收到的都是負面信息,不會認真地思考問題的核心。由是,大部分家長都會繼續追逐那個起步點,不知追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