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遊梅窩嘗炭燒燒肉\鄭家豪

時間:2016-07-02 03:15:29來源:大公網

  偌大的海灘,美味的炭燒肉,梅窩,使人心曠神怡。

  沿沙灘的小路散步,或赤腳踏海灘,軟綿綿的感覺,一步步涉水,好像到了海中央,水只是淹上腰處,平坦寬闊,如此少有的海灘帶給泳者安全感。

  可是,什麼原因令人離開海灘,走進鄉村街市?在這條小街兩旁店舖尋尋覓覓,找到了!就是這人多的地方,一家燒臘店,以炭燒燒肉馳名,嘴饞的遊客暫且放下弄潮的樂趣,滿足口腹之欲。

  周末重遊梅窩,距離上一次已是二十多年,「炭燒燒肉好靚!」一字一句記得清楚,當年我排隊排在十數名,後面還有不少人,大家為買燒肉而來,我是當中一分子,買到手,一家大小急不及待找個人少的街角,揭開紙盒,用手拿着吃,不一會吃光了,才停下來說:「卜卜脆,好香!」

  那些年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譚詠麟紅透半邊天,從中環開到梅窩的離島小輪,人如潮水,從碼頭沿着小路進入梅窩中心,一字形的長龍,人人托着長呎許、高半呎的收音錄音機,邊行邊播,整個梅窩海岸,是譚詠麟《朋友》這首潮歌,鋪天蓋地,青春火艷放蕩梅窩每一角落。逢周末周日,四、五萬人由市區乘渡輪湧向梅窩度假,一路人馬留在梅窩,租住村屋夜宿,晚上,海灘上燒烤的爐火四起;另一路向貝澳、塘福、水口沿岸各村落腳。

  二十多年後,我可以從陸路前往,乘東涌巴士開到梅窩,巴士由山路轉入中心區,頓覺變化很大,路上行人稀少,不似印象中繁鬧,一陣寂寞襲來。下車不忘找「梅窩燒肉」,到街市路口,許多商舖空置,門面破落,似是等待拆遷,走到鄉事會路,看到燒臘店紅字招牌,如逢舊友,老字號沒有變呢,內心正喜,促促走近,見店門緊閉,不禁失落。問過路村民,說是午後休市,錯過口福,嘗不到「梅窩燒肉」的風味。

  從街坊口中知道,燒臘店已由第三代掌理,新一代仍繼承家族傳統,採用炭燒的炮製方法。現在市面的燒味,早已改用電爐燒製乳豬、燒肉、燒鴨、燒鵝、叉燒,炭燒絕無僅有。梅窩這家老店開業七十年,保留祖傳配料的配方,除了大豬改用電爐製作燒豬外,乳豬仍用炭燒,其他如叉燒、燒排骨、燒鴨、燒鵝、豬頸肉,亦保留傳統炭燒製作,保持老招牌作風,食家皆知風味不同。

  這家老店「鎮店之寶」,是兩座近六十年歷史的炭爐,爐火平均溫度可達三百度,所用炭塊經過挑選,用的是特大炭頭,每塊重約一斤,必須乾身,做到煙少耐熱效果,燒一次叉燒,約用十塊炭頭,控制火溫是成敗要訣,全賴經驗。

  「梅窩燒肉」是這家燒臘店的代名詞,老店有一套自己製作的要訣,一是醃料,二為爐火控制。醃法講究,醃後幾小時始入爐,「夠曬入味」;控制爐火秘法在於觀察炭色及炭煙,炭若仍是黑色及灰色,須打開爐蓋,否則燒味變黑;炭若燒出煙來,須將燒味取出,否則無法上色。說到蜜味,工序繁複,燒排骨、叉燒、豬頸肉的燒製過程,搽麥芽糖漿十三次,出爐效果色澤紅潤光亮。炭燒勝過電爐的原因講的是效果,肉中帶有淡淡炭香,電爐做不出來。

  今日的梅窩雖出現許多新屋,但離島風貌保存,闊大的海灘,馳名的「梅窩燒肉」,海邊酒店的下午茶,找到碧海藍天的夏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