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糖姨熱愛吹糖歷十餘載寒暑只為分享快樂\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實習記者王姍姍報道:昨日是香港回歸祖國十九周年紀念日,大角咀區居民在這個公眾假期有好去處。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大角咀社區文化,體會社區新舊文明對比,由「一鳴空間」主辦「新舊咀咀碰」活動由昨日起至周日(七月三日)在大角咀利奧坊附近舉行,近百位手作藝術家和新科技創客(Maker)展示他們的創意,以別出心裁的攤位活動吸引人們駐足。
吹糖絕活好玩
烈日炎炎,亦沒能阻擋人們的熱情,記者發現,多個手作攤位都聚集了大批市民。是次活動由「一鳴空間」創意設計人陳麗喬發起,她認為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很多中小企業以及充滿創意的年輕人,都沒有辦法一展所長,而舉辦今次的活動,不僅有助於社區煥發活力,亦可讓更多人了解這班同樣懷揣理想的人的所思所想,繼而支持他們,不致我們的社區只餘下大品牌和集團連鎖店。
顧名思義,「新舊咀咀碰」即指新舊文化的交替和碰撞,大家無分彼此,各展才華。香港的吹糖技藝由來已久,已獲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本地吹糖藝術家鍾彩雲(糖姨)的作品維妙維肖,並親自傳授本地孩童吹糖技藝。接受記者採訪時,她一邊忙碌吹糖,一邊回答記者提問,手中工夫不見停歇:「我從事吹糖已近十六個年頭,古往今來,民間有很多以此為生的藝人,而今時今日的香港,以此為生的手藝人加上我在內只有三位。」
為何如此艱辛,還要苦苦支撐?糖姨告訴記者只為傳遞樂趣,並表示每次聽到有人稱讚她的吹糖技術,都會覺得好開心,雖有此絕活,卻不可以此為生。現時,只要有傳統慶祝活動,如太平清醮、天后誕上有做神功戲時,糖姨都會在戲棚租位擺攤,有時亦會前往舉辦婚宴、生日會等的酒樓表演,她說:「我都很想在行人往來不絕的區域表演吹糖,無奈未獲政府發牌,如可固定表演場所,這門手藝定會後繼有人。」
舊社區新解讀
在糖姨攤位旁就是從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畢業的梁博然攤位,他研發的3D吹糖機,亦可製出糖人,但他依然認為傳統手工藝工序複雜,屬城市裏的文化遺產,具有機械不可替代的優勢:「譬如港人愛到茶樓吃點心,裝載這些食物的手工竹蒸籠就不可以被機械製作出來的膠及金屬籠取代,因為點心味道會大打折扣。」
另外,陳麗喬舉辦「舊社區新解讀」向公眾介紹大角咀社區、街道名字的來源以及社區的地理變遷,特別是社區的兩個碼頭、三間戲院以及特色美食,通過過去和現代的對比,還原大角咀的社區歷史。其間,她更以大公報於一九七二年刊登一篇題為《大角咀碼頭今啟用》的報道作為佐證,詳述大角咀社區碼頭演變過程。
香港社區藝術家管弦樂團的青年音樂人,亦於現場演奏《西班牙幻想曲》以及久石讓的《天空之城》,台下觀眾眾多,不乏老年人以及五、六歲的孩童,均聽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