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牛》劇探討表象與本質\何俊輝

時間:2016-07-02 03:15:24來源:大公網

  圖:牛壓斃老先生後,兩夫婦沒有處理客人死亡的事,反而花精力討論為何會有一隻牛掉下、掉下的又是否一隻牛等問題

  葉興華編導的劇場脈搏劇作《牛》,重頭戲是一隻牛從天而降壓死旅館住客史堤臣老先生(巢嘉倫飾),引發旅館老闆加府文(梁天尺飾)與老闆娘(周詠恩飾)爭論眼前見到的是否一隻牛,加府文太太從那龐然大物的形狀認定是一隻「牛」,丈夫卻質疑「牛」怎會從天而降?劇本安排這對夫婦身陷夢境並就「牛」產生涉及觀點與角度的分歧,目的是要刺激觀眾的想像力以瓦解觀眾的慣性思維,沒慣性思維便易對場刊故事簡介中提到的「表象」/「本質」(屬哲學範疇)作思考。

  刺激想像引發好奇

  「表象」/「本質」簡言之,乃一件事或一個人於不同人的眼中,有人看到的是表面的東西(「表象」),有人看到的則是跟表象不一樣的另一層次/深層狀況(即內裏的「本質」)。劇中花了不少篇幅以「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為例,讓觀眾更易理解「表象」/「本質」的概念:為何蘋果剛巧跌中牛頓的頭而非跌在地上?「跌中頭」的歷史有可能是為增添傳奇色彩而杜撰出來嗎?何以聽過「牛頓與蘋果」這故事的人,大多數人都深信故事的內容而非質疑故事內容是否真確?

  「天降的牛」和「牛頓與蘋果」給觀眾的故事信息,正是人往往對生活中見慣見熟、固有的人與事物顯得麻木,麻木便會令人無法產生有助社會進步、多元化的新想法(創意點子)。要有新想法就須像編劇創作《牛》劇般先多想像多質疑多思考,劇中旅館老闆與老闆娘用布蒙?報紙仔(巢嘉倫分飾)雙眼後給他一個蘋果,迫他隨?聽到的引領說話幻想蘋果是牛扒餐,可說是個能刺激想像力的遊戲(也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偏偏在這個人們沉迷玩電腦、手機遊戲的時代,小朋友們確少了接觸此類能刺激想像力、促進溝通的遊戲。

  要有新想法,也須像小孩般常對各種人與事物產生強烈好奇心,《牛》劇中最引人入勝的一段台詞處理是加府文連珠炮爆發地對其妻子發問:「能唔能夠睇到時間?」「點解海水會有鹽?」「有時間先還是空間先?」「點解會有紅色?」……通常小朋友都懂得發問這類具科學哲學色彩的問題並根據各問題作延伸的思考、追問,相反大多數成年人(尚存赤子之心的加府文是例外)不會無故想到這類問題,就算給小朋友問起,不是感到問題無聊、不懂回答便是以不用多動腦筋的「標準答案」回答,如成人答:「看手表便看到時間。」小孩則會追問:「為什麼這世界上會有時間?」成人往往欠缺耐性、誘因與小朋友一起探索考試制度(?重「標準答案」)以外更廣闊的知識領域,更悲哀是人愈長大就愈遭各種標準答案、生活壓力影響,削弱了童年時具備的強烈好奇心。

  幽默搞笑別樹一幟

  《牛》的劇首劇末都安排女舞者林施樂穿?飄逸的服裝扮蝴蝶,以舞蹈引領報紙仔進入夢鄉。蝴蝶既呼應劇中提到的「蝴蝶效應」(蝴蝶拍翼,間接令遠方發生某些事)話題,又緊扣加府文感慨地問:「你估我?死?時候有幾多?未知?」寓意做人要多注重生活細節,勿忽略世上很多事的奇妙、動人、獨特之處,值得深入發掘和用心感受。

  多個情節是那半真實半夢幻的角色心態、處境刻畫,讓編劇透過強烈的對比/荒誕效果彰顯生活可以是重複枯燥和麻木得可怕,如旅館老闆與老闆娘等了兩年也等不到有旅客進入旅館,令二人於這兩年沒踏出過旅館,聽來無疑比《等待果陀》(貝克特的著名劇作)的等待情節等得更長久,可是這誇張情節卻跟現實中生意人的經營焦慮、隱蔽青年的不肯改變及持續失意者的漫長盼望,有某程度的相似之處,不難使觀眾產生聯想、深刻感受或共鳴。旅館住客史堤臣詢問房價和退房時間、索取門匙及討厭被旅館的歌聲騷擾,是甚寫實的編排,相反老闆與老闆娘不斷合唱歌曲並提出「用雙眼看管房間以取代門匙」、「可於凌晨一時退房」,則似在夢中開玩笑及顛覆了現實、傳統的經營旅館方式,有趣是觀眾可把史堤臣視(象徵)為社會上講求實際、循規蹈矩和一成不變的保守分子,而經營旅館的夫婦就可視(象徵)為力求破格、重視生活情趣和敢試敢玩的享樂主義者,兩種人那差異巨大的生活觀念明顯是現實社會的寫照。台上凌空傾斜的桌椅跟平穩放在地上的桌椅正是此差異的象徵。劇末,曾經為旅客來臨而雀躍的老闆與老闆娘又重過枯燥的等客生活,就連戲的情景與台詞也重複劇首,過?公式化上班上課生活的觀眾必定深感共鳴。

  梁天尺與周詠恩善以形體、台詞演繹出一份具動漫效果的喜劇感,尤其老闆與老闆娘邊講台詞邊以「定格的姿勢」不理會拍門聲,可見別樹一幟的幽默、瘋狂和搞笑節奏。

  (「劇場脈搏」供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