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年前,有齣荷里活電影《沖天大火災》,由保羅紐曼和史提夫麥昆兩位當紅影星主演。電影獲得了三個奧斯卡獎項,雖然都屬於技術層面,但是其中包括「最佳原創音樂獎」,插曲《We may never love like this again》繞樑三日,成為傳誦多年的流行曲。
那年頭,荷里活泛起了一連串「災難電影」熱潮,之前已有《海神號遇險記》,其後有《大地震》、《大白鯊》。故事情節不外是災難出現,塗炭生靈,然後有一位勇氣和智慧兼備的英雄出現,最終將危難解決,觀眾鬆一口氣,愉快離場。
然而,電影或其他媒體都是藝術創作,將人生的事件修飾整理,編寫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劇中人即使有血有肉,畢竟都是一些虛構人物。而且,最終不需要向任何人作出交代。
現實生活卻不然。除非是某些惡意破壞或恐怖襲擊行為,否則絕大部分意外事件都非人為所致,並非人力所能避免。既然是意外,也就是難以預測,只能夠及時應對。然而,每當社會出現這類大型災難,在相關人員努力救災的同時,都必有些局外人說出一些「陰謀論」或「風涼話」。這些說話根本無補於事,最終更加打擊相關人員的士氣,「在傷口上灑鹽」。
一場無情大火,兩位勇敢消防員殉職,香港人都同聲一哭。然而,在其他消防員繼續堅毅地執行任務之時,局外人實不須胡亂猜測,說三道四。就因為生死攸關,反而更應信賴專業人員本身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