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走不出的悲痛想像不出的堅韌\黃赫男

時間:2016-06-23 03:15:25來源:大公網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走了。在許多官方的弔唁裏她的頭銜是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但對大多數國人來說,楊先生的身份還是錢鍾書的夫人。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這是楊絳翻譯英國詩人蘭德詩作《生與死》中的幾句話,也這正是她自身品格的寫照。先生既使年過九旬,也還為世人呈獻了閃耀?她人生智慧的《我們仨》和《走到人生邊上》。然而,先生笑言自己「一事無成」。

  《我們仨》中對於夢境的描述,就是這本書給我印象比較深的部分,我理解作者之所以用夢境來表達她對三口之家的這份情愫,是因為先後失去女兒,失去丈夫後的痛徹心扉。先生無法用現實的手法來表現,因為在她的意識深處,始終無法面對這份沉甸甸的痛楚。同時,描寫夢境也是我國古代悼亡詩常用的形式,以此描寫幻境,抒發真情。先生用此手法,從心理上來看,女兒和丈夫先後病重去世,情感深受打擊,恍如夢中,亦幻亦真。心理學認為,情感到了極致,無論悲喜都會幻以為夢。從創作上看,以夢入書並結構全文,易於情感的自由流動和主觀真實感受的表達。既可以達到多層次和自然流動的狀態。

  同時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們也可以看到先生三口之家樸實平和的生活現狀:這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裏有書、有愛、有學問、有歡笑,也有?濃濃的回憶和親情!楊絳沒有把錢鍾書當作大人物來敘述,也沒有把自己的家庭當成一個特例來描述,在先生筆下流淌的、勾畫的,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每個人背後卻有?萬丈光芒,平和中透?偉大。讀過之後讓人更加感嘆楊絳所描述的簡單樸實中的那份悠遠和難以企及的高度。而正是先生描寫的這種平實的生活,恰恰是我們現代人或者是我們普通人心中或缺和難以達到的一份平和與踏實。也正是「我們仨」對家的相聚相守以及酷愛讀書,勤奮治學,構築了這個家庭的精神支柱,推動他們走向高遠超凡的境界。

  濃濃的親情中有?一抹化不開的憂愁,三個人三種境遇,彼此牽掛在夢裏也在生活中。楊先生的敘述手法可圈可點,這本散文繼承了她一貫的敘述方式,於不經意間透?點滴的幽默,用簡單的語句勾畫出有趣的情節,讀後讓人不禁莞爾一笑。尤其是最後一篇講到錢鍾書先生與楊絳在牛津的生活片段,錢鍾書擁吻牛津大地摔掉牙的細節。他們在「文革」時期的經歷等等,?墨不多,語言樸實,但描畫出的情節如此逼真,似乎像一個第三者以旁觀者的角度,把辛酸和艱難,換化成一幅幅有趣可笑的人生圖景。先生的幽默大度和對人生跌宕起伏的承受能力,以及看淡一切的紓緩心態,由此可見一斑。先生希望自己能夠「死者如生,生者無愧」(錢鍾書語)。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逝世,享年105歲。從此「我們仨」再無生死離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