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的內地城市家庭基本沒浴室,都是去單位或街上公共浴室洗澡,大家赤裸相見,搓泥談笑,視為平常事。隨?生活改善,有些家庭開始擁有私家浴室。記得我家最初的沖澡系統是我先生「安裝」的,他將大鋁桶吊在牆上,在桶的底部打洞裝上水龍頭,又接上花灑,洗澡時將熱水倒入桶,再配合桶上面駁進的涼水,手腳快些,便可享用一個暖水澡,他丈母娘非常喜歡女婿這個發明。
一九八○年,我剛生孩子不久,家婆帶小女兒飛來北京,當時正值九月天,秋意爽人。她們要洗澡時,我說:「小妹,等一下,要燒些熱水。」但小妹在曼谷長大,從未來過中國,不明白為何洗澡要燒水,她堅持不用燒熱水。當她從廁所出來時,凍得臉白唇紫,家婆一看,竟說她不洗了。
幾年後,電熱水爐開始普及,家裏在廚房裝了一個,接熱水管至廁所,洗澡時將浴廉拉開擋水,家人自此覺得很方便。有一次,科學院范姓前輩與夫人到我家作客,范夫人去了趟廁所,踩了一腳水,但她當時沒說什麼。後來去她家,她才對我說:「你媽裝修房子時為什麼不裝廁所,廁所完全有地方安個浴缸,那樣地上就不會有水了。如果地方不夠,洗衣機可搬出來的。」我認為她說得有道理,回家後說起,母親竟說:「她老是去美國住,習慣浴缸,我們這樣挺好的了。」
今天看來,有無浴缸問題不大,只要國人觀念不斷改變,良好衛生習俗便可逐步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