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獎無數兼在內地收視名列前茅的電視劇《琅琊榜》,不止被稱為「神劇」,更揚威海外,在香港卻收視不濟,為何?
看過原版《琅琊榜》的影視製作人,多能發現此劇的攝影、美術、服裝、剪接都非同凡響,故事方面完全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高水平的電視劇作品。可惜,這樣的製作卻偏偏不是香港「一般電視觀眾」的那杯茶。
所謂香港的「一般電視觀眾」,是指每天在家看電視的人,這批人是中老年居多,因為年輕人主要活動在網上,限時限刻看電視不是他們的習慣。「一般電視觀眾」喜歡看香港製作的劇集(電視台代表解釋《琅》不受歡迎的原因),是真的,這正顯示了電視台成功的一面。他們把觀眾訓練成不必思考、不必有品味,也能「欣賞」他們創作的劇集。故事簡單、黑白分明、婆婆媽媽最穩陣,古裝劇的對白不要文縐縐,最好以現代語言表達,因此有「等朕check check先」的笑話。
《琅琊榜》在香港播出時雖然已配了廣東話,但對白也比較古雅,對「一般電視觀眾」來說有難度,什麼「庶出」、「忌諱」等辭,雖不高深,卻不是現在日常語言,不夠親近。《琅》劇的人物立體多變,錯綜複雜,各懷鬼胎,「一般電視觀眾」看不慣,也未必看得明白。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每天坐在家看電視的人放棄了《琅琊榜》,對電視台來說,這是壞消息,但對這劇來說,卻有另外的好消息。好消息是,看這劇的人多不是「一般電視觀眾」。原來很多不追劇的男士偶爾看到《琅》劇,覺得很不錯,於是追起劇來。不知是否職業男性對權謀鬥智有偏好,大部分看過《琅》劇的都讚口不絕。
《琅琊榜》收視不濟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看此劇不必在電視上看,上網看得更隨心,而且是原汁原味,不必「捱廣告」,可一氣呵成。認識的影視人中,看過此劇的人幾乎沒有在電視上看的。「一般電視觀眾」是港劇粉絲,可惜這個群組愈來愈細,網上活動和娛樂的人卻愈來愈多,限時限刻播劇的電視台大概已不合時宜,這才是電視台應反思的事。《琅琊榜》因此創了受歡迎卻低收視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