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書畫名家分享心得現場交流

時間:2016-06-16 03:15:43來源:大公網

  圖:「中國書畫名家交流講座」由夏培耀(左起)、李庚、廖鴻華主講      大公報實習記者許越攝

  【大公報訊】記者郭雨南報道:今年是孫中山誕辰一百五十周年,為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的愛國思想、革命意識和進取精神,由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辦的「中國書畫名家交流講座」昨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李可染畫院執行院長、李可染之子李庚,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夏培耀,及徐悲鴻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廖鴻華擔任講者。

  李庚在講座中主要介紹了父親李可染的藝術成就,以及自己在海外畫孫中山的經歷:「我的父親對孫中山先生非常景仰,他最後雖然走的是繪畫道路,但他對中國近代化、命運,以及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一直抱?關注和關愛的態度,從而將這三個主題傾注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在他的一生中,與孫中山先生結緣,而在解放以後,還與宋慶齡女士共同做了很多文化宣傳的事情。」之後,李庚說在他自己的創作之中,也與孫中山有一個緣分。在他工作於日本大學期間,日本發表一本介紹孫中山經歷的小說,裏面出現的幾百個人物,都是實名,而其中的插圖則是由李庚擔任,畫了約四百幅關於孫中山的作品。

  廖鴻華說起徐悲鴻藝術委員會與香港的淵源是在十二年前,在香港舉辦了第一屆徐悲鴻杯國際青少年兒童美術比賽,兩年之後,又舉辦了第二屆,收到超過三萬幅作品。廖鴻華說這些年與香港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之所以在香港舉辦這些活動,最重要的是徐悲鴻的人生經歷:「他在青年時期就到歐洲留學。在歐洲前後學習八年,他可以說是最早把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相融合,進行改良,最終作為我國最早的中西結合的成功範例,並把它融合於教學體系當中。而香港同胞非常認可徐悲鴻,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和許多香港的朋友們的背景是非常相似的。」

  夏培耀以「用油畫表現中國氣質」為主題,講述了他對油畫發展的新思考,他認為油畫作為外來藝術,應將其與中國藝術融合,從中國文化中吸收營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