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社區檔案猶如鮮活歷史

時間:2016-06-15 03:15:36來源:大公網

  圖: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左)和「黃霑書房」吳俊雄(右)獲香港檔案學會主席倪文森致送紀念品/大公報記者林巧茹攝

  【大公報訊】記者林巧茹報道:為慶祝二○一六年國際檔案日,香港檔案學會於六月十一日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免費展覽和講座。今年的主題是「保存檔案、心存社區」。香港檔案學會與其他十一個機構一同向公眾介紹歷史檔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其對傳承歷史的重要性。

  當日吸引不少歷史愛好者到場參觀,氣氛熱鬧。

  展《奴隸條例》複本

  於二○一二年成立的立法會檔案館,負責為立法會制定和推行歷史檔案和檔案處理綜合管理計劃,並為立法會議員、職員以及公眾人士提供歷史檔案查閱服務。該館展位展示了▉立法局/立法會▉(立法會前身)及行政局(今稱行政會議)於一八四四年一月十一日舉行首次會議的會議紀錄(複製本),職員介紹說:「該文件可以證明立法會每星期三的例會是有『傳統性』的。」展位還展示了香港開埠以來通過的第一條條例──《奴隸條例─一八四四年第一號》的複製本,原份儲於倫敦。

  將於六月十九日搬遷重修的「東華三院文物館」,也於當天展示了重要的檔案。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主任袁國是說:「文物館保存的董事會會議紀錄,東華三院的年報、相片、剪報,東華三院與政府以及其他機構的重要檔案和信件等,也是中國近代史和香港百多年歷史的最好紀錄者。」

  成立於二○○○年的亞洲藝術文獻庫有三萬七千多項館藏,包含了數十萬件實物和數碼資料,當中包括參考書籍、展覽圖錄、影音資料、稀有期刊、個人專集等。訪客可上網查閱文獻庫的線上目錄,「館藏在線」當中包括於一九二○年生於蘇格蘭的藝術評論員Nigel Cameron(金馬倫)的資料。他由一九七二至一九九五年任職《南華早報》藝評人時的手稿和剪報,已全盤數碼化。

  保存檔案何其重要

  為了提升公眾對歷史檔案的理解和了解其價值,並促進檔案專業教育工作,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保存了一批政府新聞處移交的視像資料,紀錄了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八○年代初香港社會的不同面貌。歷史檔案館挑選一些視像資料加以剪輯成約四十分鐘的精華片段,名為「香港面面觀(一九六○至七○年代)」,使年長一輩透過欣賞這些片段想當年,也使年輕一代認識香港發展的過程。

  活動當天,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處夏其龍神父於講座中講述了檔案與社區的關係。他以「三份天主教教區檔案看社區」為題,講解檔案對傳承歷史的重要性。他同時表示,教區檔案在教會是很私人的文件。他說:「我們會將檔案做成微縮菲林,數碼化,並保存原檔的第一手資料,供人們查閱。」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和「黃霑書房」吳俊雄就「保存民間」作文化演講,他們講述了如何保存文物,例如租場地辦展覽或設立網上博物館與大眾分享等。

  此外,大家可從太古集團和?豐銀行這些歷史悠久的英資機構的歷史檔案部,發掘遺珍,緬懷舊情,細味往事。薄扶林村是港島仍然保留完整的村落,薄扶林社區檔案館保存了薄扶林村村民的口述歷史,觀者可從這些珍貴的歷史檔案中,了解這條存在了二百多年村落的風土人情和社區文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