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失子十八年/葉特生

時間:2016-06-12 03:15:40來源:大公網

  數算世間一切的損失,遺失幼年兒女當是最大的損失。

  失孩的家庭,全家人的心性和命運都改變了。不僅遺憾於失去與孩子一同成長的機會,更帶?一生的愧疚和悔恨。

  第一個意念是:為何偏偏是我丟失孩子?我一定可以很快把他找回來。到時間一天天過去,石沉大海,被迫接受事實。第二個意念是:如果那天我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就不會丟失了,這都是我的錯。

  《失孤》電影中劉德華飾演的農民角色原型,是山東聊城農民郭剛堂,他說:人販子的罪,比謀殺還要嚴重。

  他尋子十八年,最後還是遺憾地放下。十八年來,他錯過了中國富起來的發財契機,放棄事業,放棄家庭,把母親、妻子和後來出生的另一個兒子,丟在家中;天天蓬頭垢面流浪在公路上。一個曾經的富有個體戶,窮到一個錢都沒有,有一次還開口向麵館老闆乞討一碗麵。另一次幾乎凍死在內蒙古草原上。那種屈辱和沮喪,就靠?殉道者般的堅持,撐下去。

  至於家中的妻子,天天等?丈夫帶?兒子回來,結果都是失望。她把另一個兒子盯得緊緊的,寸步不離。有次這兒子跑出去玩,找不?,她像患了失心瘋,兒子回來了,她當面就給個大耳光。

  對那兒子來說,有這個不顧家的父親,有這個不理性的母親,一切都為了那丟失的哥哥,對我多不公平呀!

  失子十八年,找回來也將是個陌生人,為什麼不早點放下?

  上述這些,《失孤》的電影劇本沒有寫出來。電影結尾,以劉德華問大和尚的話作結:我能找到兒子嗎?“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還要繼續找下去嗎?“你找他,緣起;不找他了,緣滅”。

  一切隨緣,如果失去兒子都能放下,其他損失就算不得什麼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