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澳門慶祝譚公誕附有巡遊活動
早前赴澳門出席一個講座,與市民分享港澳兩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澳門,香港亦算地大人多,非遺種類自然較多樣化。澳門沒有大型的宗族活動、太平清醮和盂蘭勝會,傳統的宗教節慶亦屈指可數。若說天主教節日,澳門則相當豐富,單是聖像出遊,每年就有五個之多。
反觀中式節慶,香港平均每月有幾個神誕,每年有幾個太平清醮,到農曆七月,每日都有好幾場盂蘭勝會,令風俗愛好者目不暇給,亦為香港這個現代化城市增添不少傳統色彩。較具規模的會搭棚演出神功戲,將宗教與娛樂融為一體,神人共歡。澳門的沙梨頭土地誕、雀仔園土地誕、?仔北帝誕,媽閣廟天后誕、路環譚公誕、大三巴哪吒誕及蓮溪廟華光誕均有神功戲演出,後三個神誕同時舉辦巡遊,氣氛熱鬧。
撇除廟堂的功德法事,澳門現存的醮會只有一個,就是漁民舉辦的朱大仙水面醮。這風俗在船上進行,因此鮮為外界所知。由於有部分漁民轉到香港仔避風塘打醮,今只剩下一班漁民在澳門內港舉辦醮會,參與人數不多,正瀕臨式微。
港澳兩地政府對非遺的保育尚在起步階段,本地居民對自己身處地方有什麼節慶所知不多,介紹這類活動的書籍亦很少。政府、團體和學術機構應投放更多資源進行記錄和推廣,讓傳統風俗繼續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