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龐貝文物重塑古城文明

時間:2016-06-08 03:15:34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林巧茹報道:龐貝在公元前八十九年成為羅馬帝國殖民地,是古羅馬上層階級奢華的度假城市,公元七十九年的一次火山爆發,將那裏一切文明掩埋起來。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Contemporanea Progetti和Expona聯合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聯合Contemporanea Progetti和Expona策劃的“海上雄師─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由今日起至八月二十九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作為本港首個龐貝古城出土文物展,是次展出共計一百一十件文物,包括名為科馬基奧沉船文物,以及距今逾二千年的一件麵包化石,亦有3D影片呈現古城歷經火山爆發的前後過程。

  以拯救行動作切入點

  是次展覽為該展覽的世界巡迴展首站,展品源自意大利羅馬、拿坡里及龐貝等地約十間博物館及文物保護機構。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張銳森介紹:“鮮有人知,羅馬海軍除了參與戰爭和軍事活動外,還參與了一次營救行動。公元七十九年,位於意大利南部的意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大量火山灰和碎屑摧毀了一座龐貝城和臨近城鎮,令城鎮的一切被掩埋在火山灰之中。羅馬海軍從水路前往營救災民,為歷史記載最早的營救行動之一。”展覽即以這次拯救行動為切入點,反映羅馬帝國的航海史以及龐貝人的生活及文化。

  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在昨日舉行開幕禮致辭時表示,展覽是香港特區和意大利合作的里程碑,有助提高東西文化的交流。

  古羅馬時代,海盜猖獗,羅馬帝國出動戰船,摧毀海盜老巢,令地中海恢復了一段時期的平靜。今次展出的一件公元前一世紀末製作的戰船大理石浮雕,可作為羅馬航海史的見證。此浮雕展示了最常見的羅馬戰船──三列槳座戰船,其船身兩側設有三排槳手,極具威力。另一件公元前七十九年描繪海戰劇場的壁畫,亦可印證當時羅馬航海史的輝煌。

  本次展覽中亦展出了一批海難船出土文物,如科馬基奧沉船上的雙耳壺,此壺為黏土製成,由於黏土不會釋放任何影響酒味的物質,因此特別適合用以製作運輸器物以及儲酒器,羅馬人的智慧可見一斑。

  還原火山爆發的瞬間

  另外,今次展出的一個麵包以及麵包商販小銅像,引起了人們注意。張銳森道:“這一麵包發掘於龐貝古城遺址,火山爆發的瞬間,麵包剛好出爐,災難將其定格於這一刻。維蘇威火山爆發是一場極具毀滅力的人類災難,但亦是這場災難,保留了大量珍貴文物,令後人更加了解那段歷史。”此外,龐貝出土一幅描繪納西瑟斯的壁畫也在現場展出,壁畫中的故事源自希臘神話,講述一個人受神的懲罰,愛上自己倒影,致落水身亡的悲劇故事。

  一八六三年,在一次龐貝發掘考古過程中,挖掘人員發現一個空腔,其底部可見人類骸骨,考古人員遂將石膏注入空腔內,待石膏乾涸並小心清理外圍浮石和硬灰外殼後,遺體形態便清晰呈現在人們眼前。如今,這批石膏模型中的五具遺骸模型也由意大利搬至展廳現場,張銳森指出:“龐貝古城在公元七十九年因維蘇威火山爆發,火山灰活埋居民,今次特別展出由龐貝遺產管理局運來的人類殘骸模型,均細緻呈現當時遇難者面對天災時的神情以及身體扭曲的形態,甚至衣物紋理,亦清晰可見。”

  本次展覽除了通過文物來展現龐貝的生活和藝術、生命與死亡之外,香港歷史博物館首次運用三維動畫技術製作3D影片《龐貝的一天》,在展廳現場放映,藉此還原災難瞬間,讓人更為深切地體會火山噴發時的慘烈之景,從而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