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川粵古今‘中國戲曲耀蓉城

時間:2016-06-06 04:00:30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八和會館演員演出粵劇《白蛇傳》之“遊湖”

  【大公報訊】記者向芸成都報道:六月三日晚,隨?傳統粵劇《平貴別?》之折子戲“別?”的大鑼鼓敲響,由香港特區政府駐成都經濟貿易辦事處、四川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及四川文化院團聯盟共同主辦的“川粵古今”中國戲曲之夜在四川省川劇院揭幕。

  “川粵古今”中國戲曲之夜由香港八和會館、四川省川劇院及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攜手打造,分別以川劇及粵劇的藝術手法,呈現兩大戲曲派系的經典劇目,帶領觀眾“穿越”古今。

  這是香港八和會館首次帶領香港演員到成都交流及演出。而四川省川劇院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赴港演出交流,川劇經典《?虎令》《巴山秀才》等劇目一一亮相舞台。今年是川劇和粵劇加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十周年,舉辦“川粵古今”中國戲曲之夜,讓兩個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劇種精彩碰撞,更具意義。

  香港八和會館的新秀們展現了保留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派粵劇特色的《平貴別?》之“別?”。這段折子戲僅有一桌兩椅的布景,以及三個演員的出場,非常考驗演員的身段及功架。而由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王玉梅帶來的川劇《思凡》,大段的戲只有主角一人在台上,要用徒歌式的高腔演繹,運用川劇幫打唱和的風格,通過唱腔、念白、做功來刻畫人物內心的變化。

  為了體現川劇和粵劇的交流,此次演出選取了《白蛇傳》這一民間傳奇,由川、粵兩地各演該劇目的不同選段,通過香港演員的“遊湖”粵劇版本,與“金山寺”川劇版本一動一靜對比,讓觀眾體驗兩個劇種的魅力。在粵劇“遊湖”時,四人一傘一楫,全靠默契配合表演,營造出泛舟西湖的現場感。而川劇“金山寺”則匯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變臉、吐火、踢慧眼、鑽火圈、滾堂棍等特技,引來觀眾連連叫好。

  “粵劇和川劇都吸收了很多其他劇種的特色。”香港八和會館藝術總監羅家英說,川劇保留了很多獨特的如變臉、吐火等絕技,這些都是粵劇裏沒有的。“中國的戲曲要靠演員傳承下去,希望通過此次交流演出,學習川劇藝術中的絕技和精粹。”

  香港特區政府駐成都經貿辦主任劉錦泉說:“為推動粵劇的發展,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預計於明年落成,未來可作為一個平台,讓傳統粵劇和不同戲曲種作跨界別、跨地域交流。駐成都經貿辦將繼續發揮橋樑作用,促進川港兩地的交流互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