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孤寂的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上\作者供圖
拿破侖不是土生土長的法蘭西人,但是,他對法國的熱愛,卻不遜於血統純粹的法蘭西人。這不僅表現在他為法國的生存和發展所作的巨大貢獻,還表現在他同歐洲封建勢力作鬥爭失敗後,在流放到幾千公里之外的南大西洋孤島,仍念念不忘法國,臨死前還鄭重立下遺囑,希望死後將遺骸運回法國安葬。
遺囑是從一八二一年四月十三日起開始口授,由戰時追隨他、流放時陪護他的貝特蘭伯爵代筆,地點是南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首府詹姆斯敦。他很認真,遺囑幾經修改才定稿。他的遺囑明確表示:“我希望將我的遺體安葬在塞納河畔,安葬在我如此熱愛的法蘭西人民中間。”
拿破侖.波拿巴是在一八一五年十月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的。他一生同海島有緣,一七六九年八月十五日出生在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這個小島長期遭受位於意大利西北部的熱那亞城邦國統治,很多島民具有意大利血統。在拿破侖出生前一年,熱那亞感到難於應對島民爭取獨立的鬥爭,將這個小島出售給法國,因此,拿破侖一出生就是法國公民。年齡稍長,父親送他到法國本土受教育,語言和情感上同法國本土同學還有不少隔閡。此時正值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夕,他喜歡讀書,接受了反對封建專制和宣導自由平等的啟蒙主義思想,成為大革命的堅定支持者,逐漸融入法國社會。十七歲那年,他從軍校畢業,成為一名法國軍官。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發生後,從南方外省到首都巴黎,他幾次帶兵平定保皇黨發動的叛亂,聲名鵲起,感到自己“從科西嘉人變成法蘭西人”。此後,為捍衛大革命成果,他多次征戰結成反法聯盟的歐洲封建專制國家,戰果輝煌。不到二十年時間,他就從一個炮兵少尉晉升為將軍、國家執政,最終於一八○四年被推舉為法蘭西帝▉國皇/國王▉帝,成為“一個純粹的法蘭西人”。這時的他,勃勃雄心日漸變成狂暴野心,一心想成為整個歐洲的霸主。一八一四年,他出征俄羅斯失敗,被迫宣告下野,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爾巴島。不到一年時間,他東山再起,重新執政,但不到百日,就被英國、普魯士、沙俄等國反法聯軍再次擊敗。他再次宣告退位,被流放到遠離歐洲大陸的聖赫勒拿島。
聖赫勒拿島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來到島上的拿破侖由英國駐島總督監管。虎落平川被犬欺,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國王▉帝拿破侖,現今淪為囚徒,生活上受刁難,精神上遭折磨。不到三年時間,他胃病復發,健康狀況開始惡化,英國醫生給開藥,他出於不信任,根本不服用。一八二一年初,他嘔吐發燒,疼痛難忍。他意識到自己可能不久於人世,從四月十三日起,開始口授遺囑。五月四日夜晚,遺囑剛剛寫完,窗外忽然狂風大作,他聞聲一邊痛苦地呻吟,一邊呼喚“法蘭西民族……軍隊……衝鋒……”次日下午五時四十九分,在被幽禁近六年之後,他停止呼吸,差三個多月即滿五十二周歲。
貝特蘭伯爵等隨從人員當即致函英國和法國當局,希望滿足他的遺願,將遺體運回巴黎安葬。英國方面沒有答應,而復辟後上台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八認為遺體運回會引起政治動亂,表示婉拒說“此事以後再考慮”。在這種情況下,遺體只好暫時掩埋在島上。
墓地選在離他駐地不遠的托貝特谷地,那裏山清水秀,是拿破侖經常散心的地方。三塊石板鋪在地上,權作墓碑。因英法雙方對拿破侖的稱謂問題意見不一,碑上沒有鐫刻任何銘文。碑的後面是幾棵枝條搖曳的柳樹,樹下是墓穴。四天後,在貝特蘭伯爵等人的堅持下,為暫無名分的拿破侖舉行了比較隆重的葬禮。在禮炮的轟鳴聲中,為他特製的五層套棺徐徐沉下墓穴。這位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就這樣暫時靜寂地長眠在異鄉僻壤。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