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欄作家的文章,一開頭說自己近來又成為“三國迷”,後面居然整篇文章都在講楚漢相爭。楚漢相爭是秦朝末年的事,三國是漢朝末年的事,這種筆誤在寫稿人來說並不奇怪,因有時會失魂走神,寫完後又忘記多斟酌一下。 因此倒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內地著名相聲演員侯寶林有一齣著名的相聲叫《關公戰秦瓊》,也是玩的時代錯摸的招數,真是高潮迭起笑話連篇。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對歷朝歷代都有生動描述,又都以著名歷史人物的生平遭遇來講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一兩個亮點,這些亮點都可以用幾個字歸納起來。這些簡潔明瞭的話流傳千古,有的變成成語,有的變成俗話,全部都融入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裏去了。
“桃園三結義”說的是生死情義,“三顧茅廬”說的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既生瑜何生亮”說的是命運作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說的是梟雄性格。這些精煉的文字傳達的文化信息,都深深刻印在我們的潛意識裏,變成我們行事做人的某種信條,對我們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