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漁業資源劇減,不少漁船一再改小拖網網眼,圖為漁政官員檢查網眼大小
藍色塑料桶裏的章魚在掙扎,數不清的蝦和魚在布滿碎貝殼的甲板上吞吐最後一口氣。「深海墳墓」,這是記者從海底拖上來的綠色漁網中看到的景象。直到塞內加爾漁政官員宣布把這明顯不符合規定的漁具罰沒,這艘船舷號為「DAK1074」的意大利遠洋捕撈船船長仍一言不發。像這樣橫行西非幾內亞灣的外國「惡之船」還有很多,它們是披着衛道士虛假外衣的海上強盜。\大公報記者 李 理(圖/文)發自塞拉利昂弗里敦、塞內加爾達喀爾
一個世紀以前,比利時國王以商業往來的名義實際控制剛果,如今人均年消費海產品僅次於日本的歐洲人,則以極低的成本獲取了西非沿海的漁業捕撈權。「這是真正的全球化嗎?肉質肥美的西非海螺本地廚師只敢在炒飯中撒一點借味,卻源源不斷送到日本人和歐洲人的餐桌上。」在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塞內加爾辦公室海洋項目負責人艾哈麥德眼中,缺乏漁業管理能力的西非國家不斷屈服於資本,而在巨大的利潤面前,標榜打擊非法捕撈的漁業企業時常「越界」。
在最近一個五年期漁業夥伴協定中,歐盟支付給塞內加爾869萬歐元(約8100萬港元),而更早的捕魚權周期中,這個數字還不及現時的一半。極低的捕撈成本背後,是西非沿岸國家漁業資源的急劇減少,令很多漁船把拖網的網眼一再改小。糧農組織評估顯示,西非海域50%以上的漁業資源被過度捕撈,捕撈量從上世紀50年代的30萬噸至今增長超過12倍。
「五厘米」的小魚
當看到很多身長不足五厘米的小魚被意大利漁船打撈上來,塞內加爾漁政官員再也壓抑不住憤怒,「請你幫我們拍下來當做證據」,緊接着傳來卡尺測量漁網的結果:意大利人在用非法網具捕魚。
歐盟國際合作與發展專員米米察此前在一次由歐盟支持的聯合執法巡邏後證實,非法捕撈、不申報、無管制的現象十分嚴重。幾內亞灣地區是非法捕撈的重災區,非法捕撈佔全部捕撈量的三分之一,每年非法捕撈量達15億歐元(約140億港元)。
戴着金項鏈的黑人船長眼睜睜看網具被罰沒,一旁的漁工倒是頗不以為然:「我們也不懂網眼的大小,上船之前也沒有受過培訓。為期兩月的出海最痛苦的是沒有時間睡覺,我們必須沒日沒夜的幹活才能拿到每月250美元(約1960港元)報酬。」
罰沒網具並不會令違規的西方漁業船主感到壓力。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艘西班牙漁船的船員同樣因為使用違規網具被沒收護照,可是當接到一通來自自己上司的電話後,當地的漁政官員只能乖乖的把護照送還。
歐盟佔資源 西非無魚可撈
綠色和平荷蘭總部的海洋項目倡導人帕威爾坦言,他們以前的工作目標之一是對歐盟在西非的非法捕魚施壓,他表示:「一個有效的經驗是和大選候選人接觸,最終我們成功說服一名塞內加爾總統候選人將漁業管理納入工作清單,並和俄羅斯漁業公司重新達成協議。」帕威爾稱,這片海域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管理,「我希望西非國家能夠聯合起來進行漁業資源管理,重視本國漁民的呼聲」。
塞內加爾擁有700名會員的漁民協會主席伊薩表示,面對歐盟工業捕撈船的壓力,他們根本沒魚可捕,「我希望政府能更加謹慎的批辦捕撈證,按照魚、蝦、螃蟹等分類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