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代表們18日會議結束後離開人民大會堂/法新社
【大公報訊】綜合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社及中新社報道:3月13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方案中整合重組對外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改革的部分格外受到國外媒體關注。從「法治」「創新」「外交」這三大熱詞中,世界感受到進入新時代中國的脈動,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進新航程的決心和意志。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刊文指出,中國共產黨強調憲法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重要的是,憲法也需要與時俱進。
修改憲法是推進依法治國的機遇。此次寫入憲法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財富,將成為中國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真正稱得上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創新。
德國《世界報》報道說,中國面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這要求中國黨和國家機構進行深入改革,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以優化職能配置,全面提高執政效率。
部署下更大一盤外交棋
與此同時,外媒認為,今年「兩會」透露出中國正強化外交體系的信號,中國正集中人力和精力,力求在外交上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新加坡《聯合早報》刊文稱,整合重組對外機構職能,「是中國下更大一盤外交棋的部署之一」。中國「本世紀以來最強外交團隊」,預計將在本次全國「兩會」結束時組建完成。
彭博社說,中國公布了鞏固「革命性」的政府重組計劃,《紐約時報》認為,中國整合重組後組成的「超級機構」旨在針對三大潛在威脅:金融魯莽、環境污染和官員腐敗。
為打好攻堅戰添助力
《華爾街日報》則指出,中國政府對國內金融和商業監管機構進行全面改革,為打好防範銀行體系和整體經濟深層風險的攻堅戰再添助力。該報稱,此次改革也給予管理競爭、工商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監管機構更多權力。
路透社引述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用「優化職能」四字總結了本次的機構改革。深入來看可以歸為三類:第一類是合併同類項,實現統一監管;第二類是,不該管的不管,下放給市場;第三類是,該管的沒有管起來的。他認為,經過這樣重組,黨和國家機關的組織架構,就和十九大(包括二中、三中全會)確定的政府職能轉變,有一個更好的契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更能夠得到切實可行的保障。
創新技術發展惹關注
近年來,中國新技術的發展也引發外媒密切關注。多家歐洲媒體注意到,中國近期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法國《費加羅報》也注意到,2017年,向歐洲專利局遞交最多申請的公司是中國;該報認為,這些專利申請是中國企業不斷發展的縮影。
此外,外媒普遍詳盡報道了數日前「復興號」新型超長客運列車測試。德媒指出,中國企業正在迅速打破常規,正在穩步地朝着既定目標─建設高技術產品出口國前進。
英國《經濟學人》在談到中國近年來技術領域的發展時寫道,去年,中國政府宣布,到2030年,將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國家。發展規劃囊括很多方面,其中包括打造「智能城市」、自動交通工具和在技術方面制定全球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