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國際 > 正文

《俄羅斯平民風景》跨時空講悲喜人生

時間:2018-03-09 03:16:18來源:大公網

  圖:《俄羅斯平民風景》劇照/俄羅斯國家劇院提供

  舒克辛(Vasily Shukshin)被視為俄羅斯最親民的作家,他筆鋒辛辣,善於通過描寫農村生活和尋常人家的悲喜人生,反映蘇聯時期的城鄉矛盾及其他社會問題。俄羅斯國家劇院把舒克辛的短篇作品改變成戲劇《俄羅斯平民風景》,並於今年將它帶到了香港。自2008年被搬上舞台後,《俄羅斯平民風景》在全球巡演,並榮獲俄羅斯舞台界最高榮譽「金面具獎」,連總統普京也對它讚不絕口。

  在俄羅斯駐港領館的牽線下,本報分別對該舞台劇的導演阿爾維斯.赫曼尼斯(Alvis Hermanis)、男主演葉夫根尼.米羅諾夫(Evgeniy Mironov)及女主演楚潘.哈瑪托娃(Chuplan Khamatova)進行了專訪。其中,來自拉脫維亞的赫曼尼斯是當今歐洲炙手可熱的戲劇導演,曾合作過的巨星包括男高音多明高及女高音涅翠柯。米羅諾夫除了擔綱主演外,也是俄羅斯國家劇院藝術總監,曾兩獲「金面具獎」最佳男演員殊榮。具有韃靼血統的女演員哈瑪托娃則因電影《再見列寧!》而廣為人知。/大公報記者 常欣悅

  赫曼尼斯:戲劇或再成奢侈品

  「我來自一個很小的國家。全球只有一百多萬人能講拉脫維亞語。太容易就被全球化浪潮吞沒了。我是一個民族主義情緒很強烈的人,希望盡可能保護我們的文化,也希望別的民族盡力保護他們的文化,而不是全世界跟着資本主義市場跑。」

  在歐洲頗負盛名的52歲拉脫維亞導演赫曼尼斯穿着灰色的皮夾克,歪坐在香港演藝學院空曠的表演廳前排,用流利的英文慢條斯理的講述着他對藝術和戲劇的理解。

  曾在俄羅斯、德國、奧地利、美國工作過的赫曼尼斯說,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學習當地的文化,試圖尋找當地人最「本真」的一面,盡可能的接觸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

  他說,「全球化老想把世界煮成一鍋粥,不少當代藝術家也很樂於用討好觀眾的方式賺錢,但這實在是太沒有意思了。」赫曼尼斯說,作為藝術家「你永遠不能小看你的觀眾。劇院是一個聚集社會精英的場所。人們樂於看到奇怪的、與自己生活截然不同的東西。而當今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同一化。」

  導演戲劇是場智力遊戲

  訪問過程中,赫曼尼斯多次用「知識分子」來形容戲劇界人士。他說,戲劇演員和導演在歐洲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不但被認為是「藝術家」,更被當做是「社會精英」,在政治領域也有不小的影響力。而這也是為什麼他在15歲因傷放棄職業冰球運動後,選擇進入戲劇界的原因。成名後,他也確實將「表達政見」當成了己任,2007年,赫曼尼斯曾因與拉脫維亞時任總統政見相左,而拒絕接受後者頒發的獎項。

  赫曼尼斯也做過演員。他說,「做演員時你很容易能享受工作的過程,因為那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做導演就不能這麼「奢侈」了,「編排調整運籌帷幄,這是場『智力遊戲』」。他開玩笑的補充道,「當導演掙得多哦。」

  隨着數字化進程,年輕一代抱着iPad刷美劇,成本低節奏快,讓戲劇彷彿成了明日黃花。但赫曼尼斯對此完全不擔心,他說,「未來很難講。反潮流或許才是真潮流。大部分現當代藝術都可以被數字化,唯戲劇不行。大部分表演藝術都成了快消品,但戲劇不是。戲劇講求在場感,每場表演中的不確定性讓它變得很特別。或許,不久的未來,戲劇會再度成為奢侈品而存在。」

  哈瑪托娃:好的表演能「翻譯靈魂」

  哈瑪托娃是2012年度的「俄羅斯人民演員」;她還是索契冬奧會開幕式上,奧林匹克旗入場時的八名旗手之一。能得到俄羅斯人民的厚愛,不僅是因為哈瑪托娃在舞台上的傑出表現,也是因為她的另一個身份─慈善家。哈瑪托娃是俄羅斯最大的兒童慈善項目Podari Zhizn的主管。

  42歲的哈瑪托娃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但當她盤腿坐在化妝間的椅子上,把玩着煙盒和打火機,聊表演談人生時候,完全沒有人到中年的疲憊,眼裏充滿了對下一場演出的期待,和對生活的熱情。

  哈瑪托娃說,12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認識了一群年輕醫生,他們立志救助沒錢看病的癌症兒童,但資金短缺導致醫療設備和藥物供應出現缺口,哈瑪托娃就決定用自己的影響力幫他們籌款。她說,「我們已經救助了逾四萬名癌童」。在癌童身上見證過了生命的美麗和脆弱,她感慨地說,「能活着已經是幸福,你要珍惜和感激生命本身。」

  曾赴西伯利亞小村體驗生活

  還有什麼能比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更對得起「生命」呢?「11歲那年我去看了一場戲劇。它太神奇了,就像魔術。三個小時的時間裏,把我帶去了另一個世界。當時我就想,或許有一天我也可以做這件事。」

  從業多年,哈瑪托娃最為國際觀眾熟知的是在德國電影《再見列寧!》中的表演,但她表示自己更偏愛戲劇舞台。「現場表演更具張力和不確定性,這總讓人心潮澎湃。舒克辛的故事我已經演了十年,但每次上台前都還是會緊張,這種感覺太棒了。」

  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人物,國家劇院在《俄羅斯平民風景》排練期間帶演員們前往西伯利亞小村體驗生活。哈瑪托娃說,「第一次讀舒克辛時我13歲,不太走心,只是為了完成學業任務去讀。」「當到了小村跟當地人一起生活後才明白,我們之前的表演和理解都太假太刻意了。我們以為的細小出入,全是相去萬里。這裏的人民是純粹的,樸實又溫暖。」這場旅行讓哈瑪托娃對舒克辛筆下的西伯利亞鄉村生活有了全新的認識,她說,「我想把村民身上的能量帶上舞台演給世界看」。

  哈瑪托娃的英文並不是很流利,但她還是謝絕了翻譯,正像她自己所說,「語言從來不應該是表達的障礙。好的演員和好表演應該能夠『翻譯靈魂』。」

  米羅諾夫:重複是一場「甜蜜的折磨」

  蘇聯時期的戲劇舞台多由政府控制,「社會現實主義」盛行,作品大都着重於反映普通人的日常,及宣揚誠實謙遜、追求共同富裕共同快樂的道德標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狀況及意識形態的改變,讓戲劇的發展一度受限。建國初期的俄羅斯為擺脫蘇聯的影子,樹立新的國際身份,有意或無意的抑制了很多「蘇聯文化」,舒克辛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但時過境遷,俄羅斯人現在不再忌諱談及蘇聯,經典舊作也「重現江湖」。

  作為國家劇院的藝術總監,米羅諾夫的日常之一就是推廣俄羅斯戲劇。他說,現在俄羅斯的戲劇業史無前例的出現了遍地開花的情景,「你知道俄羅斯最棒的歌劇院在哪兒麼?西伯利亞的一個小城市!現在,不是只有莫斯科才有好劇院」。

遠東地區籌辦藝術節 望港藝術家參與

  據他介紹,國家劇院正計劃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籌備藝術節,「可能要用兩年時間準備,希望屆時能邀請到香港、日本等亞洲地區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

  第二次來港的米羅諾夫表示,對自己團隊在香港藝術節上的表現十分滿意,「座無虛席!大部分都是本地年輕人」。他說,雖然舒克辛寫的是蘇聯小村莊的生活,但其中的人物和主題「永不過時」,「劇中人都是遠離政治中心的小人物,面對的問題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比如,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之前我們在里昂,演出結束後,一位法國女士流着淚來找我。她說:『你演的簡直就是我的父親』。這讓我驚訝又感動。」「在香港也一樣,演到一半的時候很多觀眾不再看字幕,他們完全能理解我們想表達的東西。」

  作為演員,米羅諾夫十分享受表演的過程,但他也承認「這是一份苦差事」,「你要做很多研究,把自己埋進去。」他指了指桌子上的文件夾說,「我可以給你看我的筆記。到現在,我每次上場前都還是會重新看一遍劇本。因為你不知道,這一次閱讀會不會又能得到新的啟發。」

  作為藝術總監,米羅諾夫對於「俄式戲劇」倍感自豪。他說,受資本主義影響的西方戲劇生產模式正在影響世界,「他們瘋狂排練40天就能把一場戲搬上舞台」。「但對於俄羅斯藝術家們來講,『重複』彷彿是一場『甜蜜的折磨』。有時候,一場戲能排練一整年,這個過程比表演本身還重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