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香港曾經是多國廢料運入中國內地的中轉站,不過自從內地宣布禁止進口24種廢料後,香港亦面臨「廢料圍城」的威脅,回收商皆尋求改革。
其中一個改革出路,是自行處理廢料,把回收廢料製作成更具價值的成品,把廢料「產品化」。這一做法可把不同的塑膠分類,也可因應各類型塑膠相應地製作出不同的成品,例如把廢膠製成再生膠粒或是工業用打包帶。這樣的做法每日可處理100至200噸廢料。然而一部可以把廢料製成成品的機器售價以百萬計,對中小企來說是十分昂貴。
據香港環境保護署數據,2016年香港回收的191萬噸都市固體廢料中,高達97%出口到香港以外的地方後,才加工循環再造。「產品化」將一改這一模式,實現回收行業轉型。
此外,還可以開拓東南亞市場。香港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表示,短期內,一些回收商嘗試在東南亞尋找買家,但由於全球的回收商都在尋找相應買家,東南亞市場並不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