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工作人員將負責補充貨架、在售酒處檢查顧客身份證件等 網上圖片
【大公報訊】據新華網報道:隨着新一輪零售革命的到來,無人店這一融合線上技術與線下管理的新玩法引來各路資本追捧,大有遍地開花之勢。不過目前大多數無人店還沒有產生盈利,商業模式也未真正形成。無論是亞馬遜,還是阿里巴巴與京東,其無人店總體處在實驗階段。這一新玩法未得到大規模商業推廣是因其仍存在不少軟肋,主要包括成本控制、技術瓶頸以及消費者體驗。
據廣東本土「EasyGo未來便利店」數據,一家20平米無人便利店投資額在12.2萬元(均為港元)左右,每日營業額約2500元,毛利率為30%至40%,去除分成,不足一年可回本。但值得注意的是,無人化的背後是巨大的技術投入與硬件改造成本。而且,無人便利店一般會開設在商圈、社區、學校等地,從落地到啟動都要求運營商有一定的資源積累。
其次無人化面臨不少技術難關。部分無人店商品上貼有RFID射頻技術標籤,但該技術容易被屏蔽,且標籤可能被撕毀或替換;此外,人臉識別也不靠譜,消費者外貌相近、商品包裝相似等都可能導致識別錯誤或者是仿冒問題。
最後,無人店始終脫離不了零售領域,該領域最核心的是消費者體驗。無人店通過技術提高了營運效率,但人性化服務由此短缺也成為無人化的硬傷。比如,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得不到店員的熱情招待等都會令消費體驗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