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不滿「同工不同酬」而辭職的BBC中國事務總編郭艾莉\美聯社
英國廣播公司(BBC)資深女主編因薪酬不公憤然辭職,激起輿論千層浪,男女同工同酬問題再度引發關注。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兩性平等十年來首次「踩了煞車」,照目前狀況計算,想要實現男女職場平等則需要217年,即便是看似很平等的發達國家,薪資平權之路也步履維艱。\大公報駐倫敦記者 李 威
宣布辭職的是現年55歲的BBC駐北京中國事務總編郭艾莉(Carrie Gracie),她以《忍無可忍》為題發表公開信,披露自己在上個財政年度的薪酬,較另外兩位相同職位的男性同事少了50%,而他們均在年薪15萬英鎊以上的名單之列。
英女性一生少賺320萬
BBC去年在輿論壓力下被迫公布了一線主播和新聞高管的薪酬,在超過15萬英鎊的員工中,有三分之二是男性,且男主播薪酬平均比女主播高出10.9%。當時總裁霍爾曾承諾在2020年解決問題,郭艾莉則說,女性員工的耐心和善意正在消退,不要等到2020年,請馬上行動。
BBC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根據英國教育部門去年數據,在該國畢業五年的大學生中,男性平均年薪3.75萬英鎊(約40萬港元),而女性則為3.1萬英鎊(約33萬港元)。另據獵頭公司Robert Half在2016年公布的報告,若以工作52年計算,英國全職女性工作一輩子要比男性少賺30萬英鎊(約320萬港元)。
英國政府去年要求,員工人數超過250人的企業和公共部門,僱主要對外公開男女薪酬的平均數差距和中位數差距,但截至去年底,近萬家應上報的公司中,僅300多家公司上報,並且個別公司的數據真實性存疑。
特朗普開女性維權倒車
有輿論指出,雖然英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便實施同酬法案,但似乎改觀不大,特別是當前英國經濟在脫歐陰影籠罩之下,近兩年來薪酬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無疑增加了改善同工同酬的困難。英國工會聯合會高層曾預測,英國距離實現男女工資平等大概還需要50年。
時常把人權放在嘴邊的美國,同工同酬之路也相當艱辛。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簽署薪酬平等法案,禁止僱主因性別差異拉低女性薪酬。2009年,剛剛上任的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簽署法案,令女性員工在遭到薪資歧視時,更易於向僱主提出控告。
1963年,美國女性總體收入約為男性的59%,2014年,這一數字上升到77%。但是政府並不是一直如人所願,奧巴馬曾提出一項保護女性工作權益的法案,去年3月就被現任總統特朗普撤回。
僅7%女性求職時「討價還價」
美國HowStuffWorks網站文章分析說,女性處於薪酬劣勢,除了眾所周知的職場「敏感話題」—「生育」之外,女性往往還有一個弱點,就是不善於爭取權益。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女性待遇看似更平等,與「歧視」抗爭反而更加困難。有調查顯示,在美國,57%的男性會在求職時就薪酬問題與僱主「討價還價」,但這樣做的女性只有7%。可想而知,當女性遇到薪酬不公的問題時,有多少人能勇敢維權。更何況,出於所謂的私隱保護理由,薪酬不透明是普遍現象,許多女性根本不知自己已被「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