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綜合法新社、英國《金融時報》及果殼網報道: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公布,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憑藉其在行為經濟學上的貢獻,獲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認為,塞勒將心理學和經濟決策結合起來,揭示了人類在經濟決策中的「不理性」,有助於個人和政府作出更出色的決策。
塞勒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有「行為經濟學之父」之譽。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頒發給了這一領域的專家。
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
行為經濟學近年來受到主流經濟學家、市場及政府機構重視,而塞勒是最強力的幕後推手。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詞中說,塞勒將心理假設與經濟決策融合,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自制力缺乏所導致的結果,揭示了人類特性如何影響個人決定和市場表現。塞勒的貢獻在於針對個人決策層面,為經濟與心理分析搭起一座橋樑。
獲獎後,塞勒說他的工作最重要的影響就是讓人們認識到,經濟活動的主體只是「人類」,而不是虛構的「理性經濟人」。塞勒還說他要「盡可能用非理性方式花掉獎金」,就像他在研究中所揭示的那樣。
30多年前,傳統的西方經濟學還建立在人的經濟行為「完全理性」的假設基礎上,但塞勒等一批學者質疑這種理論,他指出人類並非電影《星空奇遇記》中的瓦肯人冼樸,做出的決定與所謂的標準理性模型相去甚遠,甚至會引發嚴重後果。塞勒等人於是提出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為微觀研究的對象,行為經濟學由此誕生。一開始,塞勒的研究常常得不到同儕認可,但如今,行為經濟學已從當初一小部分人的「歪門邪道」,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典範。
助力美國養老金計劃
塞勒洞悉人性的弱點,他的研究始終圍繞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比如,他在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中提出「心理帳戶」概念,即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許多心理帳戶,不同帳戶之間的錢是不可替代的,比如辛苦掙來的一元錢,價值要遠大於路邊撿來的一元錢。而從經濟學上講,其實每一元錢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對人的效用也都是一樣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平時省吃儉用的父母,旅遊時卻變得大手大腳;為什麼路邊的一毫硬幣你不屑一顧,但卻會對同樣價值的「紅包」樂此不疲。
如今,這些關於人類行為的研究幫助了人們在工作和生活做出更好的決定,也促使政府制定更出色的政策。塞勒的理論在經濟領域最為知名的應用就是美國「為明天儲更多(Save More Tomorrow)」養老金計劃。人們總是認為「錢包很緊,退休還很遙遠」而拖延養老金繳款,這項計劃就要求參與者同意在每次加薪後,自動提升養老金儲蓄的部分,並利用慣性使人們留在計劃中,使沒有存儲習慣的美國人「愛上存款」。